淺談印刷企業信息化建設
2007-01-26 00:00 來源:《印刷雜志》劉志剛 責編:中華印刷包裝網
四、管理信息系統與企業的激勵考核措施或管理制度配合實施,保證其有效性
對于生產進度的控制,不同企業的控制方法不同。大部分企業是基于經驗管理和現場管理,在激勵制度和措施上采用計時工資或計件工資,二者各有利弊。前者如果沒有有效的激勵措施作保證,工人常;旃r來提高其收入;而后者將工人收入與工作量相結合,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生產積極性,但在業務量不大的情況下,工人收入降低, 影響工人工作穩定性。工人工作的積極性完全在于主動,沒有把生產進度同激勵機制有效掛鉤,做多做少、早做晚做一個樣,這對生產進度的管理帶來不便。企業不能精確地按顧客要求的交貨期合理安排生產,有時可能造成工時延誤。這本來就是管理上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上了管理信息系統也不可能做到有效控制生產進度,信息系統只是迅速反映的是些基本的數據。為了建立一個高質、高效的生產體系,通過工時考核,保證生產進度的順利進行,筆者認為是完全可行的。對生產過程的信息化管理,生產各工序、工作環節的時間測量,為科學地安排生產提供了可能。
對于生產工時的計算,不同企業有不同的計算方法和測量依據。工時一般作為衡量工作效率的手段,在控制生產進度上沒有得以充分的運用,但工時為控制生產進度提供了可能。以印刷工序為例,假定有三臺膠印機,由于每臺設備正常印刷速度、設備限制條件是不一致的,操作人員的操作水平也不盡相同,對印刷故障的處理能力也不盡相同,如何通過合理的工時考核達到控制生產進度的目的?我們知道,一個印刷活件印刷過程包括印前準備、調專色、上版、校墨、校版、正常印刷、落版、洗車。但在正常的生產秩序中,每天上班前印前準備工作,下班前洗車及正常的日保是每天必做的工作內容,機長要做的是控制產品質量和對設備的控制能力。在時間段上,可劃分成三部分:一是正常印刷的時間(包括中途換版、洗橡皮、換橡皮等),衡量的依據是印量的大小。
因為一般情況下,印機速度是一定的,據印件的難易之間略有差異,在此情況下,可以據產品的類型、印量、設備狀況進一步的進行細分,把印刷過程中的中間換料、洗橡皮、自己可以解決設備故障都包括在內。這樣做的目的是強調機長的作用,避免扯皮。這個時間記作T1。二是印刷準備時間,以印版次數來衡量。印前準備工作,洗車、裝版、上墨、校版、校墨后至開始印刷,這個時間段是T2。第三個時間比較固定。調專色、日保用時是固定的,待料、待版,修理設備等時間是可以通過信息控制的,比如修理設備可以通過設備部門的記錄來反映,待料、待版通過現場管理人員記錄來反映,這個時間基本是一個準確的值,可以稱為T3。T1、T2可通過利用信息系統進行多次數據統計,據印件的容易程度分類,找出一個大家可接受的時間作為考核生產工時的依據。有了這些數據,可為整個一天生產計劃作一個統籌安排,利用信息系統中生產進度控制各種手段,再加上相應的考核措施,科學控制生產進度是沒有問題的。
從上面可以看出,信息系統提供的僅是數據,管理成功的本身在于管理方法。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