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學院成功舉辦 “第四屆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工作坊”
2021-07-20 22:04 來源:北京印刷學院 責編:張曉丹
- 摘要:
- 7月17日至18日,由北京印刷學院主辦、商務印書館協辦的“第四屆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工作坊”在學校學術交流中心舉行。
《金融時報》編輯艾俊川的《一張“檄文”背后的技術競爭》,從一張未署名的檄文內容入手,對作者情況進行細致推斷,進而分析新技術對傳統印刷市場空間的無情擠壓。
上海社科院周武研究員的《樹學海之津梁,為古人續命之方——景印<國藏善本叢刊>考略》,從一部影印善本古籍叢刊出版史研究的角度,關注中國近代在西化和復古思潮之間,保存傳統文化典籍的歷史和價值問題。
北京大學楊琥教授《李大釗文集:一本書與一個時代——李大釗遺著編輯與出版背后的故事》一文兼備實證性與思想性,通過梳理《李大釗文集》的搜集與保存、編輯與出版、校勘與注釋演變歷程,闡析近代文獻整理的復雜性及成因。
南開大學劉運峰教授《從普及到神化——人民文學出版社有關魯迅及其研究著作的編輯和出版》一文,分析20世紀50—70年代末人文社編輯、出版魯迅主題圖書的政治基調演變及其內在原因,有助于透視特殊時期出版業的某些特點。
浙江傳媒學院杜恩龍教授的《關于文字發明的思考》一文以小見大,發起關于文字的發明者、甲骨刻字時間、歐洲字母的起源等常識性問題的再討論。
劉蘭肖研究員的《近代中文期刊出版的兩個源流》,聚焦中文期刊誕生的兩個渠道,考索中西文化近代交匯對近代媒介的具體影響。
蘇州大學許靜波和西南大學邱雪松兩位年輕學者,分別提交了《政治認同視角下工部局“印刷附律”性質再認識》《詩人之死:朱湘自沉事件的輿論背后》兩篇論文,皆以個案出發,分別探討了近代上海租界出版管理的政治認同問題、民國媒體輿論的社會生態問題,體現了良好的理論分析功力。
出版史、書籍史、社會史的融通
華中師范大學范軍教授的《出版生活史:對象、立場與可能的走向》一文,指出出版生活史研究對象主要指向出版人的日常生活;出版生活史所持基本立場是“批判”和“他者”的立場。生活史研究可嘗試三個維度研究:一是由點及面,構建出版人日常生活的立體群像,二是由表及里,探尋傳統與現代的二重變奏,三是上下融通,剖析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的交互作用。
北京師范大學萬安倫教授的論文《論書籍史及其親緣性概念》,界定了“書籍史”“出版史”“編輯史”“印刷史”“閱讀史”的基本概念及相互關系。提出“書籍”概念的核心為出版頁面的編連成冊,“出版史”是“書籍史”上位性親緣概念,“編輯史”“印刷史”是“書籍史”功能性親緣概念等觀點,引起討論小高潮。
浙江大學郝田虎教授的《瑪麗·羅斯<烏拉妮婭>(1621)的出版問題》,圍繞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女作家瑪麗·羅斯的《烏拉妮婭》出版個案,探討17世紀英國女性作家寫作方式、性別身份及社會地位等社會史問題,觀點扎實有據。
南京大學張志強教授的《 <中國現代早期的出版、文化與權力>評析>》一文,對即將出版的漢譯中國出版史著作做出學術評議,重點闡析該書中“中場域與習業”“超附文本”等核心理論與觀點,提出出版研究中思想史因素等重要議題。
北京印刷學院范繼忠副教授的《六藝·實學·書籍:張謇在近代知識重構中的行知軌跡》一文,從知識社會史維度中解讀張謇秉持經世致用的實踐理性,超越“體”“用”之爭,向內、向后求諸工業化合理內核,以工業和教育實踐為手段,借助書籍出版、收藏與翻譯,實現新知識體系構建和中西融通的歷史貢獻。
武漢大學李明杰教授的《民國藏書家徐行可的“朋友圈”》一文,則根據前代學者遺存的日記、信札、回憶錄等歷史文獻,按藏書界、學術界、圖書館界三大職業圈的劃分,對徐行可的交友情況展開歷史社會學考察,從徐氏與其友人之間的抄書、借書、鬻書、藏書、讀書、校書、編書、刻書、論書等活動中,探尋徐行可藏書思想的形成軌跡,局部呈現了民國時期的學人、學術生態。
“東海西海,心理攸同”,本屆工作坊圍繞中外書籍和文獻,從不同的學科和視角撰文,話題豐富、思路開闊,很好地傳承了工作坊創辦的文化宗旨。工作坊從富于學術個性的專家點評,到中國傳媒大學李頻教授充滿激情的學術總結,精彩紛呈、高潮不斷,使與會者始終沉浸在活躍多元的思想氛圍中,為推動國內中西文化交流和書籍史、出版史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思路和成果。山東大學何朝暉教授在會后賦五言詩一首表達與會者共同心聲:“日下無暑意,座上有清風。鴻儒傳正道,雛鳳啟新聲。評文隔千里,作結仰詩翁。更期來年聚,海上續論爭!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