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無名英雄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發明字體 鮮為人知
2012-03-14 10:58 來源:青年報 責編:王岑
- 摘要:
- 是否想過,我們電腦上、書本上見到的宋體、黑體、楷體、仿宋體,是怎么來的?有人說是“老祖宗留下的”,但很少有人知道這“老祖宗”是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的字體設計師。
【CPP114】訊: 字體設計書寫技藝“申遺”
曾經,在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有一間無人問津的儲藏室。5年前,當工作人員推開儲藏室的門,陳年墨香和發霉的宣紙,交織成一股特殊的氣味撲面而來。一捆捆字稿出現在他眼前?吹剿我蛔煮w、黑一字體的設計字稿還“健在”,大家都松了一口氣,“這是核心文化遺產,申遺重點要保護的就是它們。找到它們,申遺就有希望了。”
工作人員們正在忙碌著的是為字體研究所的“漢字印刷字體書寫技藝”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門技藝看似陌生,卻與我們每一天的生活息息相關。每天敲擊電腦鍵盤出現在屏幕上的宋體、黑體、仿宋、楷體,正是來源于這門技藝的設計成果。但是大多數人對此并不了解,普遍認為中文字庫開發簡單,是“老祖宗留下的”,卻不知道這“老祖宗”就是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的字體設計師,第一次把漢字印刷字體規范化。
50年前,研究所第一代字體設計師整舊創新了宋體、黑體、仿宋、楷體四大品種。37年前,這四大品種通過漢字信息處理被輸入電腦成為數據字庫,從此成為我們生活中無法切割的一部分。如今,第一代的字體設計師尚有一人健在,第二代健在的傳承人已全部退休,第三代“漢字印刷字體書寫技藝”傳承人都已年過50,雖流失過半,但仍有幾位留在研究所里,一直默默地從事字體設計與制作,幾十年如一日地保有著對字體設計的熱情。而在外界,這段曾經輝煌的歷史還未被每天使用著這些設計成果的年輕人知曉,就已默默湮沒在時空中。
近四十幅字體設計字稿重見天日
2007年,借著“申遺”的推力,印刷技術研究所開始著手申報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時最大的挑戰,莫過于要將長期流失的資料全部收集回來,還原研究所字體設計發展的整個歷史。在儲藏室這一塵封幾十年的“倉庫”里,工作人員覓回了大量的珍寶,四大字體設計原稿“重見天日”。“數量最大的是宋一字體的設計字稿,16開大小的方格紙,每張寫有十二個宋一字體的設計字樣,七萬多個字的原稿,紙張累積起來居然有十幾本《辭!纺敲春。”工作人員說。
除了四大字體的設計字稿,還有近四十幅原創字稿被整理一新,一幅字稿將近萬把個字,其中有很多幅設計都還未推廣應用,這些未信息化和產品化的原創新字體,是老一代設計師留下的寶貴財富。如果不是因為“申遺”的資料需要,也許已經被永遠遺忘在歷史的角落中。
“我們還發現了一整套的專業技術資料——《印刷活字研究參考資料》,這也是字體研究所‘技術上最珍貴的資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找到的一張張或泛黃、或破損、或是中文打字、或是刻在蠟紙上的資料上,刻印了第一代字體設計師在設計四大品種字體時的要領、過程和心得體會,還有在設計中逐漸形成和完善的各種字體設計規范。在這套資料中,有三分之一是日本字體設計師的先進理念與科學技法的翻譯文章。當時字體研究所和日本的字體設計師技術交流頻繁,大大促進了設計的熱情和技術進步。這些字體設計技術上的總結和探索成為當時每個工作人員的必讀材料,是當時的字體設計“圣經”。“當時,很多設計師就是通過這樣的‘外交’,提高了設計熱情。所以,這套資料本身也是遺產保護的重點對象,對今后的字體設計工作和新一代傳人的教育培訓有參考價值。”
打字時看報時請想起他們
如今,研究所的儲藏室已經修復一新,這些重見天日的珍貴歷史資料也被細心照料著。研究所將包括四大字體在內的所有原創字稿進行了修補和整理,放置在統一規格的盒子中進行編號,并輸入電子文檔,方便今后通過電腦檢索每一個字體。一盒盒擺放整齊、包裝古樸的原創字稿分門別類地收藏著。
印研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通過近兩年時間,印研所對當年九輯的《印刷活字研究參考資料》進行重新整理和編輯。在整理文集時,通過搜索選取十篇與字體有關的學術文章,構成第十輯,增編重印。這本近500頁厚的新版《印刷活字研究參考資料》,圖文并茂地講解了字體設計每一道工序的要領和心得,字體設計最精華的部分通過重新編印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和價值。一位負責“申遺”的老同志告訴記者,印刷技術研究所正努力逐步建立“字體創寫——字庫建設——字庫產品化”體系,使漢字印刷主流字體不斷推陳出新,世代相傳。“我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年輕人在打字的時候,在看書看報的時候,可以想到,這些字體的創造發明者是研究所的老一輩字體設計師,就在上海,就在我們身邊。”
曾經,在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有一間無人問津的儲藏室。5年前,當工作人員推開儲藏室的門,陳年墨香和發霉的宣紙,交織成一股特殊的氣味撲面而來。一捆捆字稿出現在他眼前?吹剿我蛔煮w、黑一字體的設計字稿還“健在”,大家都松了一口氣,“這是核心文化遺產,申遺重點要保護的就是它們。找到它們,申遺就有希望了。”
工作人員們正在忙碌著的是為字體研究所的“漢字印刷字體書寫技藝”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門技藝看似陌生,卻與我們每一天的生活息息相關。每天敲擊電腦鍵盤出現在屏幕上的宋體、黑體、仿宋、楷體,正是來源于這門技藝的設計成果。但是大多數人對此并不了解,普遍認為中文字庫開發簡單,是“老祖宗留下的”,卻不知道這“老祖宗”就是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的字體設計師,第一次把漢字印刷字體規范化。
50年前,研究所第一代字體設計師整舊創新了宋體、黑體、仿宋、楷體四大品種。37年前,這四大品種通過漢字信息處理被輸入電腦成為數據字庫,從此成為我們生活中無法切割的一部分。如今,第一代的字體設計師尚有一人健在,第二代健在的傳承人已全部退休,第三代“漢字印刷字體書寫技藝”傳承人都已年過50,雖流失過半,但仍有幾位留在研究所里,一直默默地從事字體設計與制作,幾十年如一日地保有著對字體設計的熱情。而在外界,這段曾經輝煌的歷史還未被每天使用著這些設計成果的年輕人知曉,就已默默湮沒在時空中。
近四十幅字體設計字稿重見天日
2007年,借著“申遺”的推力,印刷技術研究所開始著手申報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時最大的挑戰,莫過于要將長期流失的資料全部收集回來,還原研究所字體設計發展的整個歷史。在儲藏室這一塵封幾十年的“倉庫”里,工作人員覓回了大量的珍寶,四大字體設計原稿“重見天日”。“數量最大的是宋一字體的設計字稿,16開大小的方格紙,每張寫有十二個宋一字體的設計字樣,七萬多個字的原稿,紙張累積起來居然有十幾本《辭!纺敲春。”工作人員說。
除了四大字體的設計字稿,還有近四十幅原創字稿被整理一新,一幅字稿將近萬把個字,其中有很多幅設計都還未推廣應用,這些未信息化和產品化的原創新字體,是老一代設計師留下的寶貴財富。如果不是因為“申遺”的資料需要,也許已經被永遠遺忘在歷史的角落中。
“我們還發現了一整套的專業技術資料——《印刷活字研究參考資料》,這也是字體研究所‘技術上最珍貴的資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找到的一張張或泛黃、或破損、或是中文打字、或是刻在蠟紙上的資料上,刻印了第一代字體設計師在設計四大品種字體時的要領、過程和心得體會,還有在設計中逐漸形成和完善的各種字體設計規范。在這套資料中,有三分之一是日本字體設計師的先進理念與科學技法的翻譯文章。當時字體研究所和日本的字體設計師技術交流頻繁,大大促進了設計的熱情和技術進步。這些字體設計技術上的總結和探索成為當時每個工作人員的必讀材料,是當時的字體設計“圣經”。“當時,很多設計師就是通過這樣的‘外交’,提高了設計熱情。所以,這套資料本身也是遺產保護的重點對象,對今后的字體設計工作和新一代傳人的教育培訓有參考價值。”
打字時看報時請想起他們
如今,研究所的儲藏室已經修復一新,這些重見天日的珍貴歷史資料也被細心照料著。研究所將包括四大字體在內的所有原創字稿進行了修補和整理,放置在統一規格的盒子中進行編號,并輸入電子文檔,方便今后通過電腦檢索每一個字體。一盒盒擺放整齊、包裝古樸的原創字稿分門別類地收藏著。
印研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通過近兩年時間,印研所對當年九輯的《印刷活字研究參考資料》進行重新整理和編輯。在整理文集時,通過搜索選取十篇與字體有關的學術文章,構成第十輯,增編重印。這本近500頁厚的新版《印刷活字研究參考資料》,圖文并茂地講解了字體設計每一道工序的要領和心得,字體設計最精華的部分通過重新編印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和價值。一位負責“申遺”的老同志告訴記者,印刷技術研究所正努力逐步建立“字體創寫——字庫建設——字庫產品化”體系,使漢字印刷主流字體不斷推陳出新,世代相傳。“我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年輕人在打字的時候,在看書看報的時候,可以想到,這些字體的創造發明者是研究所的老一輩字體設計師,就在上海,就在我們身邊。”
- 相關新聞:
- ·字體設計界最具影響力的大賽閃亮drupa 2012 2012.03.14
- ·Adobe將著重發展數字媒體與數字營銷 2012.03.02
- ·“字由字在”2012方正字庫暢享沙龍 2012.02.24
- ·瑞安木活字印刷:古老技藝傳承千年文明 2012.02.08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