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木版水印技藝
2010-02-04 11:39 來源:檔案春 責編:Victoria
- 摘要:
- 原本冊頁散佚的這兩部傳世畫譜,集朵云軒多年之力得以復現,1989年送萊比錫國際藝術圖書展展出,引起轟動。評獎時,評委會選中了這套明胡正言《十竹齋書畫譜》,他們甚至覺得以萊比錫有史以來的最高金獎都不足以表彰,因此特意破例設置了一個“國家大獎”鄭重授予朵云軒——他們始終無法理解中國人如何印出這樣的作品,怎么放大都看不到任何網點,完全像原件一樣。
【CPP114】訊:百年來,朵云軒累積下了豐富的書畫藏品,可謂吸納了千年的水墨靈氣,其中精湛的木版水印技藝在為這些傳世之寶以復本形式流傳于民間的同時,也平添了諸多傳奇。
海上朵云
1900年7月,八國聯軍侵華的前夕,《申報》在一個并不起眼的位置連續幾天刊登消息,對一家小箋扇莊“朵云軒”即將在上海開張的消息廣而告之。然而不出幾年,朵云軒手工印制的信箋和扇面,已漸漸成為上海文人雅士、社會賢達的私愛。
雅逸的“朵云”二字,源出五代韋陟,他常以五彩箋紙書信,落款字若五朵云,后人因稱書信為“朵云”。朵云軒的創始人借了這個雅名,從自制自印箋、扇的小業著手,漸漸發展為大規模的木版水印工坊,由木版水印擴及藝術出版,又以書畫經營為核心,進行藝術品收藏、拍賣,發展壯大成為海上赫赫有名的水印制作和書畫經營之家。如今在上海繁華的南京東路上,朵云軒的百年老店立在那里,門前的匾額上集自米芾書體的“朵云軒”三字俊邁清朗,在熙攘的人流中顯出幾分不流于俗的古意高邁。
而在避開了人群的一隅,上海書畫出版社后院的一座小樓里,黯淡的光線映照著二樓樓梯口對面墻壁的一塊木頭牌子,上面鏤了一行沉水般的陰文隸字:木版水印。這個面貌樸素的工作室就是被外界譽為印刷“活化石”的木版水印技術的載體。除了上海的朵云軒,就只有北京的老字號榮寶齋仍保留著完整的傳統木版水印技藝,二者因此被書畫界并稱為“南朵北榮”。
最左邊的一間彌散著霧氣的,是還算寬敞的水印工作室。進門處兩臺加濕器哧哧噴著白霧,這讓室內看上去有些恍惚,幾座長條的舊工作臺擺放得像從前的車間,幾位長者和年輕的女孩子各自埋頭就著臺上的小燈或繪或印。為了保證水印間充分的空氣濕度,這里常年開著加濕器,四面窗戶緊閉,到了夏天空調也不能開。
窗外是飽濕的濃蔭,靠窗坐著的69歲的樓杏珍是現在水印間里年紀最大的老師傅,退休后返聘來這里繼續帶學生。她現在帶的學生是4位年輕漂亮的小姑娘,算起來,這幾個年輕人應該是她帶的第三代學生了。這些學生現在大多還在三年學徒的初級階段,她們翻著玉扣紙,印些畫片、箋紙打基本功。而坐在她們前面的林玉晴,是樓杏珍這代老師傅們帶出的第一代弟子,她在這間水印室工作已有30多年,如今是水印室罩唯一的一位技師。林玉晴右手握著一粗一細兩枝毛筆,為面前金箋紙上的畫幅作最后的一道細致潤色。筆罷,尺幅展開,彩繪輝煌,那是復制的任伯年傳世的皇皇巨制——《群仙祝壽圖》。
鏤象于木印之素紙
鄭名川是朵云軒木版水印室主任,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的他研習的是國畫花鳥,來到朵云軒木版水印工作室已經8年。他告訴我們,眼下正在制作的這組任伯年《群仙祝壽圖》高2.1米,寬7.2米,在尺幅上將是木版水印史上的大型精品之最,從2001年開始著手到現在已經斷斷續續耗費了他們六七年的時間,估計到2010年方可完工,屆時將是現今木版水印工藝傳世的扛鼎之作!度合勺蹐D》僅勾描每一位人物的費時都難以計量,鄭名川曾拿給我看他勾描的其中一叢草葉的紙稿,葉脈錯綜,交疊繁復,看得人咋舌,勾描這一塊就費了他近兩月的時間。而勾描之后每一位人物的刻版費時也長達十多個工作日,全幅《群仙祝壽圖》十二屏條的畫面中,精雕細琢的人物多達46個,更不消說人物之外的仙山樓閣、靈石異草、珍禽瑞獸。其工藝的細致繁復、設色繽紛,僅人物頭上一點指甲大小的花朵或草藤上的幾筆漫興戲墨都得單獨為它們刻一塊色版……如此功夫,只消想想那一堆近2000塊瑣碎堆砌、大小形狀各異的雕版就可知一二。
在二樓西頭繪稿勾描的工作室里,小姑娘孔妮延在臺燈下悉心運筆。拿到原稿之后,她一般需要對照原稿作一幅細致的摹稿用作印樣,同時也通過臨摹加深理解作品設色用墨的程序和一些微妙細節,以便于合理分版。分好版后,用半透明的雁皮紙覆蓋于膠片勾摹稿上,將整幅畫作分成若干幅獨立的“饾版”或“拱花”稿描摹于雁皮紙上。
孔妮延拿著一方綿薄輕透的雁皮紙搖了搖說:“這雁皮紙細滑不化墨,現在已經比較稀缺了。”我曾聽說日本越前的雁皮紙耐水而不蛀,可存千年。孔妮延是去年大學畢業后來這里的,因為專業就是國畫花鳥,她覺得這里沒有更復雜的人際關系和瑣事紛擾,與古人對談一陣后,她擱了筆捧本書小讀一陣。那樣單純的狀態讓我無比懷念大學時候照臨吳道子、壁臨《永樂宮》的日子……
海上朵云
1900年7月,八國聯軍侵華的前夕,《申報》在一個并不起眼的位置連續幾天刊登消息,對一家小箋扇莊“朵云軒”即將在上海開張的消息廣而告之。然而不出幾年,朵云軒手工印制的信箋和扇面,已漸漸成為上海文人雅士、社會賢達的私愛。
雅逸的“朵云”二字,源出五代韋陟,他常以五彩箋紙書信,落款字若五朵云,后人因稱書信為“朵云”。朵云軒的創始人借了這個雅名,從自制自印箋、扇的小業著手,漸漸發展為大規模的木版水印工坊,由木版水印擴及藝術出版,又以書畫經營為核心,進行藝術品收藏、拍賣,發展壯大成為海上赫赫有名的水印制作和書畫經營之家。如今在上海繁華的南京東路上,朵云軒的百年老店立在那里,門前的匾額上集自米芾書體的“朵云軒”三字俊邁清朗,在熙攘的人流中顯出幾分不流于俗的古意高邁。
而在避開了人群的一隅,上海書畫出版社后院的一座小樓里,黯淡的光線映照著二樓樓梯口對面墻壁的一塊木頭牌子,上面鏤了一行沉水般的陰文隸字:木版水印。這個面貌樸素的工作室就是被外界譽為印刷“活化石”的木版水印技術的載體。除了上海的朵云軒,就只有北京的老字號榮寶齋仍保留著完整的傳統木版水印技藝,二者因此被書畫界并稱為“南朵北榮”。
最左邊的一間彌散著霧氣的,是還算寬敞的水印工作室。進門處兩臺加濕器哧哧噴著白霧,這讓室內看上去有些恍惚,幾座長條的舊工作臺擺放得像從前的車間,幾位長者和年輕的女孩子各自埋頭就著臺上的小燈或繪或印。為了保證水印間充分的空氣濕度,這里常年開著加濕器,四面窗戶緊閉,到了夏天空調也不能開。
窗外是飽濕的濃蔭,靠窗坐著的69歲的樓杏珍是現在水印間里年紀最大的老師傅,退休后返聘來這里繼續帶學生。她現在帶的學生是4位年輕漂亮的小姑娘,算起來,這幾個年輕人應該是她帶的第三代學生了。這些學生現在大多還在三年學徒的初級階段,她們翻著玉扣紙,印些畫片、箋紙打基本功。而坐在她們前面的林玉晴,是樓杏珍這代老師傅們帶出的第一代弟子,她在這間水印室工作已有30多年,如今是水印室罩唯一的一位技師。林玉晴右手握著一粗一細兩枝毛筆,為面前金箋紙上的畫幅作最后的一道細致潤色。筆罷,尺幅展開,彩繪輝煌,那是復制的任伯年傳世的皇皇巨制——《群仙祝壽圖》。
鏤象于木印之素紙
鄭名川是朵云軒木版水印室主任,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的他研習的是國畫花鳥,來到朵云軒木版水印工作室已經8年。他告訴我們,眼下正在制作的這組任伯年《群仙祝壽圖》高2.1米,寬7.2米,在尺幅上將是木版水印史上的大型精品之最,從2001年開始著手到現在已經斷斷續續耗費了他們六七年的時間,估計到2010年方可完工,屆時將是現今木版水印工藝傳世的扛鼎之作!度合勺蹐D》僅勾描每一位人物的費時都難以計量,鄭名川曾拿給我看他勾描的其中一叢草葉的紙稿,葉脈錯綜,交疊繁復,看得人咋舌,勾描這一塊就費了他近兩月的時間。而勾描之后每一位人物的刻版費時也長達十多個工作日,全幅《群仙祝壽圖》十二屏條的畫面中,精雕細琢的人物多達46個,更不消說人物之外的仙山樓閣、靈石異草、珍禽瑞獸。其工藝的細致繁復、設色繽紛,僅人物頭上一點指甲大小的花朵或草藤上的幾筆漫興戲墨都得單獨為它們刻一塊色版……如此功夫,只消想想那一堆近2000塊瑣碎堆砌、大小形狀各異的雕版就可知一二。
在二樓西頭繪稿勾描的工作室里,小姑娘孔妮延在臺燈下悉心運筆。拿到原稿之后,她一般需要對照原稿作一幅細致的摹稿用作印樣,同時也通過臨摹加深理解作品設色用墨的程序和一些微妙細節,以便于合理分版。分好版后,用半透明的雁皮紙覆蓋于膠片勾摹稿上,將整幅畫作分成若干幅獨立的“饾版”或“拱花”稿描摹于雁皮紙上。
孔妮延拿著一方綿薄輕透的雁皮紙搖了搖說:“這雁皮紙細滑不化墨,現在已經比較稀缺了。”我曾聽說日本越前的雁皮紙耐水而不蛀,可存千年。孔妮延是去年大學畢業后來這里的,因為專業就是國畫花鳥,她覺得這里沒有更復雜的人際關系和瑣事紛擾,與古人對談一陣后,她擱了筆捧本書小讀一陣。那樣單純的狀態讓我無比懷念大學時候照臨吳道子、壁臨《永樂宮》的日子……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