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紙:千年“紙王”面臨現實難題
2008-01-24 00:00 來源:美術報 責編:中華印刷包裝網
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宣紙,被譽為“紙中之王”,在中國宣紙之鄉安徽涇縣,政府和宣紙行業聯手應對企業招工難、原材料收購難、技藝傳承難等制約宣紙產業發展的難題。
手工撈出來的紙
隨著現代造紙技術的突飛猛進,大多數造紙工藝已實現機械化、自動化,工人的勞動強度大大減少。但宣紙制作工藝仍要遵循傳統的手工造紙技藝,勞動強度大,技術要求高。
宣紙是撈出來的紙,記者在涇縣汪六吉宣紙有限公司看到,工人們要站在紙漿池邊,重復著舀水、抬起竹簾等動作,目的是將漿料蕩入竹簾中,使紙纖沉淀于竹簾,水分從縫隙流去。沉淀于竹簾的紙膜經過再次壓干水分后,一張張糊到火墻上烤干。撈紙時手中承受的重量達20公斤,一位撈紙工告訴記者,一個工作日需要挪動腳步相當于走幾十公里的路。動作輕紙會太薄,動作太重紙會嫌厚,久蕩則厚,輕蕩則薄,完全憑手法。
汪六吉宣紙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正明說,普通造紙廠一部機器每天生產的紙卷數以噸計,而手工制作宣紙,每日每個工匠平均只能撈100張紙左右。如果把造紙工人的工資提高,紙價就要大漲,銷售會有問題。
一張宣紙制一年
“今天的宣紙制作在需要人力的工序上還得象古人那樣精細。”李正明說,一張宣紙要經過燎草、打漿、水撈、加膠、貼洪等十八道工序,從原料到成品需歷經一年方可制成,這個過程中的許多環節無具體量化指標,憑的是經驗。宣紙行業的技術傳承方式是以師帶徒,學藝需要一定的時間過程,每道工序的操作工要經歷5年左右才能成為熟練工。
比如燎草,需要工人們用石灰和堿將稻草加檀樹皮蒸煮,然后攤開在山上晾曬,這種蒸煮、晾曬在一年中要反復進行多次,只有經過一年的日曬雨淋,草才會變成面粉一樣的白色。有經驗的工人不僅會操作,還知道將每一道工序與天時地利相配合:下多大的雨、下幾場雨后再收起來蒸煮,晾曬到什么程度為最佳,都有講究。晾曬的石頭必須無色不帶泥,也不能太光滑,光滑的石頭堆不了原料,石頭若有色,燎草就會變得不夠白。
只有原產于涇縣的青檀樹皮和稻草才能制出“千年壽紙”。青檀樹皮以兩年生以上的枝條為佳,稻草一般采用河谷砂田里長的稻草,其木素和灰分含量比普通泥田生長的稻草低,而且較普通稻草的成漿率高,纖維韌性強,不易腐爛。但隨著當地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目前,檀皮僅能滿足涇縣宣紙企業全年需要量的七成,優質稻草也越來越少,宣紙的正常生產受到影響。
如何應對困境
為把宣紙技藝傳承下去,不失去原有精髓,涇縣政府和宣紙行業在申報世界遺產過程中冷靜思考并積極應對所面臨的難題。
目前,縣政府已制定促進宣紙、宣筆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全縣宣紙生產企業成立了宣紙產業協會。涇縣政府決定將青檀定為該縣的保護樹種,制定青檀種植優惠政策,鼓勵投資者種植青檀,以形成8萬至15萬畝的檀皮生產林基地,確保年產800至1000噸宣紙的需要;以“公司+基地+農戶”做法,在青檀林區就地收購,規;a,集約化使用。
涇縣職業高中目前已專門開設“宣紙專業”課程,每年招收100名左右新生,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學校聘請造紙專家、宣紙研究專家和本縣宣紙廠的生產藝人授課,培養宣紙技藝傳人。政府將宣紙生產定為縣級特殊工種,逐步提高宣紙生產工人的待遇和地位。
涇縣宣紙行業協會還制定了“宣紙技藝”標準化規程,從原料培植、加工到生產的全過程制定完整工藝流程和技術標準,指導各生產企業改進工藝、提升品質。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