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過度包裝的控制對策研究
2007-09-08 00:00 來源:中國經濟信息網 責編:中華印刷包裝網
[摘要]
本文對過度包裝產生的外部不經濟性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解決過度包裝問題的措施:通過私人談判使外部成本內部化、政府限制過度包裝、企業自我控制過度包裝和消費者抵制過度包裝。本文的研究期望對有關部門有所裨益
(中經評論·北京)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的狀況也隨之凸現。經濟參考報曾報道,高能耗高污染威脅我國,生產同樣價值的產品,我國消耗的資源是日本的7倍、美國的近6倍、印度的近3倍,我國在2005年的經濟增長率可能達到9%,但這種奇跡不久就會結束,因為環境保護跟不上……中國正成為地球的垃圾堆。經濟生活中部分企業對商品過度包裝的行為加劇了我國緊缺的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問題。過度包裝是一種功能與價值過剩的商品包裝,它在包裝性質上有夸大和欺詐之嫌,其表現是耗用過多材料、過大體積、高檔用料、豪華裝飾等包裝商品,使之超出了保護商品、美化商品的功能要求,給消費者產生名不副實的感覺。過度包裝是包裝物價值和內容物價值失衡的體現,也是與我國的資源和環境狀況不相容的現象,有悖于我國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宗旨。
一、外部不經濟性與外部成本內部化
外部性概念是相對于市場而言的,最早由馬歇爾(Marshell)和庇古(Pigou)在20世紀初提出。如果一個經濟主體的行為對另一經濟主體的福利產生影響,而這種影響沒有從貨幣或市場交易中反映出來,就會產生外部性。外部性可以是有益的(外部經濟性),如一些對環境有污染的商品由于適度外包裝的存在客觀上減少了污染環境的可能性;外部性也可以是無益的(外部不經濟性),如在上游的企業隨意排放污水,影響了下游居民的生活用水。個體向市場以外的其他人施加利益或損害時,就會產生外部性,帶來外部效益或外部成本。當存在外部經濟性時,私人活動帶來了外部效益,但是,這部分效益卻沒有反映在私人效益中;當存在外部不經濟性時,私人活動產生了外部成本,但是,這部分成本卻沒有反映在私人成本中。由于外部性是在市場作用之外產生的,并沒有反映在商品的價格中,就造成私人效益與社會效益、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不一致,最終導致市場沒有反映商品的真實價格,F實經濟生活中,外部不經濟性的現象比較普遍。要理解外部不經濟性所引致的外部成本,首先要清楚企業的社會總成本和生產成本的概念。從整個社會角度看,企業為生產某一商品所花費的所有代價,不管這種代價由誰負擔,統稱為企業的社會總成本。企業的生產成本是指企業按照現行會計制度規定的成本核算方法在生產過程中核算和支付的代價,如原材料、工資、制造費用等。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社會總成本與生產成本往往不一致,一般情況下,社會總成本大于生產成本,兩者之差便是外部成本,它通常由社會來承擔。這種情形造成的后果,可以不完全競爭市場為例(如圖1所示)分析如下:
圖1:外部成本內部化示意圖
(資料來源:威廉.D.諾德豪斯,保羅.A.薩繆爾森.經濟學[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1998)
圖1中橫軸代表產品的需求量,縱軸代表產品的銷售價格。需求曲線為DC,邊際收益曲線為MR,由于外部成本的存在,企業社會總成本大于生產成本,邊際生產成本曲線MPC在邊際社會總成本曲線MSC之下。企業若以邊際生產成本為依據來決定產量和價格,使利潤最大化,必須使MR=MPC,此時的需求量為Q2,價格為P2;當企業以邊際社會總成本為依據來決定需求量與價格時,MR=MSC這時的需求量為Q1,價格為P1,顯然P1>P2,Q1<Q2,所以,在生產成本小于社會總成本的情況下,產品的實際價格比其應該承擔的真實價格低,這就刺激消費者購買該產品,擴大需求量,企業因而獲得豐厚的利潤,但是,卻加劇了環境的惡化,它所造成的外部成本全部由社會來負擔。當環境成為一種稀缺的公共物品而存在、人們或企業可以自由獲取的時候,生物學家加勒特·哈丁(GarretHardfll,1968)所說的“公地的悲劇”就不可避免地發生。
大成本循環理論認為,要從整個物質世界的循環過程來看待成本消耗及成本補償問題。即成本補償不僅要考慮人類勞動的補償,而且要充分考慮自然資源的消耗與補償。因此,環境經濟學家和企業管理者提出“外部不經濟內部化”的觀點,即將外部成本作為企業經營成本的一部分,與傳統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共同組成企業的經營成本,完整反映企業產品成本的耗費和補償。外部成本內部化后,環境因素進入生產環節而成為一個新的生產要素,成為同資本、勞動、資源、技術等要素并列和同等重要的生產要素,這樣產品價格能夠更準確地反映包括環境成本的生產經營活動所造成的全部代價,能夠消除生產對環境的外部性影響。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