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計價與標準化芻議
2007-07-10 00:00 來源:中國包裝網 責編:中華印刷包裝網
這些工價表構架的計算模式,是把生產過程中可以獨立計量勞動量的動作,設置為計價項目。某產品所需所有計價項目(加工動作)計出的價格之和,就是該產品的總價格。半個世紀以來,雖然印刷計價的項目、價位均有變化,但這種計價模式至今仍未改變、仍然適用。這是第一批工價表的歷史功績之一。
這批工價表產生的時代背景要求出版為政治服務,讓廣大人民群眾有書看,而且要能買得起;印刷則要為出版服務;所以確定價格水平的原則就必然是“保本微利”。但由于當時工人實行的是八級工資制,干部實行的是行政級別工資制,都未與企業的經濟效益掛鉤;所以,雖然企業收入在社會各行業的橫向比較中較低,但并未產生突出的矛盾;只是為以后改革開放年代印刷廠的經營管理埋下了不利的種子。這是第一批工價表的歷史局限。
這時期的工價表,在內部各大工序價位的比例關系方面,按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進行了區分和定位。對技術含量較高的制版加工工序,定價較高,印刷加工工序次之,以手工操作為主的排字和裝訂加工工序的工價設置最低。這對排字尤其是裝訂購置先進生產工具、發展和提升生產能力,客觀上形成了價格引導方向的負面作用。對以后在印刷各大工序間調整比價也是不小的阻力。但我想,這也是制定工價的前輩們所始料未及的,絕非他們的初衷。我們應持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不苛求我們的前輩。
這一階段的前期,即50年代到70年代后期,由于我國實行計劃經濟,物價長期基本保持穩定,所以,第一批工價表就一直在使用、沒有修改。
這一階段的中后期,即從1978年到1991年,我國實行了新的政治路線和經濟政策,集中精力搞社會主義建設,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迎了經濟發展的大好時期。這一時期為適應經濟發展和印刷、出版業的實踐,政府及相關部門打破了印刷工價近30年不變的狀況,對印刷工價較為頻繁的、快節奏地進行了幾次調整。第一次調整的北京地區工價表從1978年1月起執行。這份工價表的價格水平比以前有所上調。第四個印刷工價表當是北京市物價局1991年發布的北京地區印刷產品工價計算辦法,這也是由政府部門制定的計劃經濟年代的最后一輪工價表。
這一階段的工價表由于是政府制定的文件,所以出版、印刷雙方都在遵照執行,少有異議。我們可以說上述計劃經濟年代的印刷工價表是完全標準化的文件。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