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電子出版專業的高等教育培養模式
2006-11-29 00:00 來源:安徽新聞出版職業技術學院 作者:李果 責編:中華印刷包裝網
從上世紀80年代起,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出版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機械印刷到計算機集成印刷,再到光盤讀物、網絡出版,每一次進步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2005年上海書展期間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2015年,我國僅電子圖書的銷售額就將達到100億元,其他電子出版物的收益更是可觀。如今年國內電子游戲銷售額就已達到93億元,但和快速發展的行業相比,人才的培養卻顯得十分滯后。本文僅通過對德國電子出版業的高等教育培養模式的介紹,來探討我國電子出版專業的高等教育模式,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我國電子出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電子出版的產生來源于印刷流程數字化,與印前工序更是緊密相聯。但與印刷、印后并無直接聯系,或者根本沒有聯系。尤其是網絡的發展,電子出版物的設計制作、出版發行可能僅需要一臺計算機而已。
目前我國開設電子出版專業的高校大多將此專業設置在印刷專業之內,有的課程內涉及許多印刷類課程。雖然這樣開闊了學生的知識面,也培養出許多優秀的跨專業復合型人才,但其總是擺脫不了傳統的印刷思維,缺乏創造性的電子出版思維。
另外,由于行業的迅速發展,電子出版專門人才十分缺乏,許多從事計算機工作和計算機藝術設計工作的專業人員加入到這個行業中。雖然行業很需要這方面的人才,但他們并不是完整意義上的電子出版技術人員。計算機從業者缺乏設計制作能力,計算機藝術設計人員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又不是很精通,即使計算機+藝術設計的復合型人才也缺乏出版發行方面的專業知識。這樣一來,本可一個人完成的工作,卻要兩三個人去做,不但經濟利益降低,工作效率也下降。
電子出版技術是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藝術設計、出版發行、物流經濟等的綜合體,因此,電子出版專業技術人員也就是多種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在基本掌握多種技術的基礎上精通一兩門專業,才是電子出版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
實踐課 德國電子出版專業人才的高等教育培養模式
德國是世界三大印刷基地之一,印刷技術和印刷機械世界聞名。另外,德國電子通信工業十分發達(例如西門子),因此德國很早就開展電子出版領域的科學研究。目前全球范圍內廣泛使用的MP3音頻編碼方式就是德國在上世紀80年代研制成功的。其獨特的人才培養模式也被世界各國效仿,我國的許多高校就模仿其教育模式,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德國的電子出版專業培養模式主要特點是學分多元化、課程模塊化、實踐工作化、以及學科市場化。
學分多元化
德國是實行學分制教育的國家,其理論教學和實踐并重的人才培養模式稱之為“雙元制”教學模式。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理論+ 實踐”的教育模式有了更新的發展。為了調動學生動手實踐的積極性,考察實際操作能力,把實踐課程獨立出來,而不是依附于某一門理論課程,并給予足夠誘人的學分。這樣就避免了過去那種實踐依附理論,少有或沒有學分的情況。以德國斯圖加特應用科技大學傳媒學院的電子出版專業為例,總學分為180分,理論課程只占總學分的52%,這就意味著考試獲得的分數只占總學分的一半。實行“實踐學分制”的好處在于,避免了理論與實踐的脫節,調動了學生的實踐積極性。學生在按要求完成實踐部分的學分后,便成為了一名準專業人才。
學分是動力,也是標尺。學分多元化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取得學分不再單純通過考試,還包括實踐、實習、項目工作。其反映的不單單是學生的理論水平了,也包括了組織、協作、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的綜合工作能力,這樣才是比較合理的學分制度。而目前我國高校多采用實踐課時化,雖然實踐課時分配相對充足,但由于并不和畢業直接掛鉤,導致實踐走形式、實習走過場,學生畢業后不能適應崗位需求,仍然需要一段適應期。
課程模塊化
德國電子出版專業基本分為三個方向:電子出版物制作、電子出版計算機網絡技術、電子出版經濟管理。其課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為了整合教學資源,便于教學管理,方便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德國的課程都實行模塊化。其主導思想是把全部課程分類,建立同類課程模塊,模塊之間可以自由組合,允許從任何一個模塊學起,按照興趣學習,且方便調整學習方向。
學生可以從電子出版物制作、電子出版計算機網絡技術、電子出版經濟管理三個專業方向的公共課程開始學起。如果學生對計算機十分感興趣,也可以從專業課學起。只要學生完成公共課程與專業課四個部分的課程,即可獲得電子出版物制作畢業證書。
如果學生在學習部分課程中,對計算機失去興趣,可及時改變學習方向,轉向學習電子出版經濟管理。當然。如果學生有能力學習完所有部分課程,那就將獲得3個專業方向的證書。
課程模塊化的優勢在于,學生可以在學習期間,根據自身特點和興趣愛好主動調節學習方向,對于學校來說也有利于整合教學資源、集中開展教學活動。借鑒國外先進的課程設計模式,也是提高我們教育質量的一個有效途徑。
實踐工作化
從學分分布可以看出,實踐環節在德國教育體系中占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對實踐不僅有時間上的規定,更有質量的要求。時間不等于質量,只有到工作中去,才能檢驗所學知識是否有用。因此,德國大學在大量開展校內實踐同時,還在學業中期把學生送入實際工作崗位。由于實習期間的學分是實習單位評定,實習質量能夠得到保證。
學生可以在工作崗位中檢驗自己前面所學的知識,實習歸校后,讓工作經歷來指導學習,使學習目標更加明確。這樣,畢業之后適應期縮短,很多畢業生的第一份工作就從原實習單位獲得,這也很好地解決了就業問題。對學校來說,加強了校企聯合,使“產學研”能夠有效地運轉起來,不但可以從企業中獲得科研項目,更收獲了可觀的項目資金。
另外,每個學生在學習期間還必須參與完成一個實際項目,可以是學術方面的,也可以是工程方面的。項目90%都是來自于企業,這樣使學生更加了解企業的需求,實踐從被動轉向主動,不但加強了學生的工作經驗、協調能力、組織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實踐按照工作的要求進行,或者直接到工作中去實踐,對學生都是很有幫助的。學生可以鞏固所學知識,明確學習目的,調整學習方向,同時也避免了實踐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學科市場化
培養人才必須適應市場需求,這是德國教育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子出版專業人才培養更是如此。一成不變的教育模式和課程設置只能被淘汰。以斯圖加特應用科技大學的電子出版專業為例,專業中許多課程只有框架而無具體內容。如《程序設計》課程,在課程介紹中只注明:學習當前比較流行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也許是Flash,也許是3DMax,或者兩者都有。這種為打造適應市場需求人才而施行的預留課程模式,正是學科市場化的重要表現形式。
此外,由于課程設置都是模塊化,這也為學科設置適應市場需求提供了必要條件。當培養的人才不適應市場需求的時候,可以通過對某些模塊的調整,達到適應市場需求的目標。
電子出版專業本身就是應市場需要而生的,電子出版行業不斷發展,電子出版專業也必須不斷發展。以前的電子出版主要偏重于音像產品的制作,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目前的電子出版重心又偏向網絡出版物。因此,適應市場需求的學科設置,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市場需要的、有競爭力的專業人才。
借鑒德國模式培養合格人才
目前,我國高校都在進行教學改革,電子出版行業也不例外。其改革主要集中在學科建設、課程設置、實訓環節、師資力量等幾個方面。例如安徽新聞出版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出版專業,借鑒德國電子出版專業培養模式,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學科建設上,適應市場需求,分兩個方向——電子出版物制作和網絡出版。在課程設置上,實行五大模塊:公共基礎模塊、網絡技術模塊,計算機藝術設計模塊、出版物經營管理模塊、預留課程模塊(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在實訓環節,把實踐和考證(技術資格認證,如Adobe認證)結合起來,以考證為手段,提高實踐效果。在師資力量上,聘請行業專家,參加教研工作,既帶來了行業信息,又帶來了就業崗位。
總之,我國的電子出版行業的高等教育可以借鑒德國經驗,建立起一個以市場為導向、實踐為中心、課程模塊化、創新意識強的人才培養模式。(peter)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