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堃銶:參與“告別鉛與火”的印刷革命
2024-02-26 14:45 來源:CPP114印刷包裝網 責編:張曉丹
- 摘要:
- 1974年8月,為改變我國落后的鉛排印刷面貌,解決漢字的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問題,讓中華文明跟上信息時代的腳步,我國設立了重大科技項目“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簡稱“748工程”。
2024年是“748工程”設立50周年,本公眾號經特別授權,將陸續刊登系列文章,以餉讀者,以志紀念。初心如磐,篤行致遠,接續奮斗,砥礪前行。
本文刊登于《我和我的祖國——北大老同志慶祝新中國成立 70 周年回憶文集》,2019年9月,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堃銶,1936年6月生于上海,北京大學王選計算機研究所教授。1953年進入北大數學力學系,畢業后留校任教。與王選一道從事我國 “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簡稱“748工程”)中“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研究,是該系統大型軟件的總負責人。
邁入計算技術之門
1953年,我考入北大數學力學系。1956年,國家號召“向科學進軍”,制定了《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系里為響應中央號召,決定設立計算數學專門化專業,徐獻瑜教授介紹了計算技術概況及應用前景,我很感興趣,就報了名,有幸被錄取。
當時國家為了培養急需的計算技術專業人員,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舉辦訓練班,設計算機和計算數學兩個方向,第一期訓練班除在本所舉辦外,在清華、北大各設一班,清華設計算機班,北大設計算數學班。北大的班中包括計算數學專門化的學生和復旦、南大、武大等校的數學系學生。
1957年,我畢業后留校,在數學力學系計算數學教研室任助教,擔任計算方法、程序設計課的助教,還在科學院計算所聽蘇聯專家講授程序設計。
火紅年代之北大奉獻
教我們無線電原理課的張世龍老師當時設計了一臺小型電子計算機,這是他根據很少的參考資料設計裝配而成的。1958年,朱德副主席參觀這臺計算機,學生受到鼓舞,貼大字報要求上馬每秒萬次計算機,于是數力系總支決定研制每秒1萬次的計算機,取名“紅旗機”。張世龍為主要設計者,他帶領計算數學畢業班學生參與設計。
聽說北大研制計算機,一些單位要求北大幫助培養計算機人才,數力系總支決定開辦訓練班,除參與“紅旗機”研制的學生外,接收20多個兄弟院校及科研單位上百人參加。訓練班采用連隊編制,組成“紅旗營”,張世龍為營長。先由張世龍等作專題講座,之后大家在研制“紅旗機”中邊干邊學。我介紹了程序設計,還承擔了安排校外人員的食宿、教室等雜務。1959年,“紅旗營”結束,北大組建無線電電子學系,研制“紅旗機”硬件的教員組成335教研室,王選等人加入,我留在數力系。1960年5月,“紅旗機”調試成功,但這個有七個大機柜的機器生產在一心要“大干快上”的群眾運動中,元器件質量比較差,始終不能穩定使用。這是客觀條件不足造成的后果。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