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紙貴——跟隨《長安十二時辰》了解大唐的紙與書
2023-01-04 14:41 來源: 網絡 責編:覃子喻
《十二》中徐斌查驗蘇記車行的關單,發現其墨味有香氣,遂判斷關單被靖安司內奸掉包。因為城門吏用不起如此昂貴的寫墨。但徐斌稱其為徽州黃松墨,卻并不準確;漳珓撌既宿沙⑥赏暩缸釉谕硖颇隙芍领ǹh定居。北宋改歙為徽,才稱其為徽墨。唐代不會這么叫。
唐代,制墨業競爭日趨激烈。雕版印刷用墨通常用松木燒成煙苔加入動植物膠練制而成。宋應星《天工開物》記曰:“凡松樹流去香,木根鑿一小孔,炷燈緩炙,則通身膏液就暖傾流而出也!逼胀ǖ臅∷,為降低成本,多用煙苔顆粒最粗、質量最次的“粗煙”作為原料。
《十二》中,徐斌稱石脂(油)之所以能以墨料報關入市,也是因其在延州作為制墨的原材料。但其實唐人并未以石脂制墨之先例。最早提到此制墨法的是北宋科學家沈括,其《夢溪筆談》記曰:“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余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為之!
秦漢以后,文化繁榮,書籍需求增加,專門市場書肆出現。而職業抄書人也應運而生,稱為“傭書”。魏晉南北朝時,佛教大發展,抄寫經卷的人稱為“經生”。隋唐后則稱為“鈔書”。雕版印刷術發明之前,人力手抄是制書的唯一方式。抄書人具備一定文化水平,毛筆字寫得好,受雇于政府、私人、書商、寺觀等。據載:“張儀、蘇秦二人共遞剪發以相活,或傭力寫書,行遇圣人之文,無以題記,則以墨畫於掌內及股里,夜還更以竹寫之”。
抄書人還具備編輯、校對、裝幀設計等功能,對后世的版本、出版等學科具有悠久的影響。宋人陸游《鈔書》詩曰:“書生習氣重,見書喜欲狂。搗蘗潢剡藤,辛苦補散亡。且作短檠伴,未暇名山藏。故家借簽帙,舊友餉朱黃!
《十二》中靖安司里以主事徐斌為代表的吏員們所做之事,便是如此。一方面要整理歸檔各地各部的大量文檔,一方面又要根據城防需要調閱檢索信息,即李泌所謂“大案牘術”。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斷的看書,抄書。而這些人若不在政府,也可受雇于私人藏家或商用書肆,抄寫經典賺取傭金。
唐代中期,雕版印刷問世,抄書人群體逐漸淡出歷史舞臺。但此活動并未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徹底結束。早期印刷術尚不完備,手抄書仍因其高效精致更受偏愛,尤其那些校對精良、書法優美的版本,價值不菲。如果是善本孤本,則更為昂貴。所以,直至清代仍有職業“鈔書”。清人曹雪芹的《紅樓夢》最初也以抄本流傳!妒分行毂蠼忉屪约旱滟u祖屋職田、妻子給人幫廚的錢款流向,即為購買珍貴的(手抄)書籍。
沈括在《活板》一書中指出:“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始印五經,已后典籍皆為板本”。即印刷術在唐代官方主流社會,并沒有得到全面推廣。早期版刻活動多于民間。刻印機構,為寺院和坊肆。唐初開始,社會各階層研讀佛典、探討佛理蔚然成風。佛道寺院信眾甚多,財力可觀。有條件雇傭工匠,大量地進行經、像、咒的雕版印刷,宣揚教義。
唐人馮贄《云仙散錄》載:玄奘“以回鋒紙印普賢像,施于四眾,每歲五馱無余”。此為佛教徒應用印刷術最早文獻記載。敦煌石室遺書中,即有一些雕版印刷品單頁,每頁分上下兩截,上截供養佛像,下截發愿。還有些經卷雖為寫本,卻也是據印本抄錄的。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