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是我國最重要的用水部門之一,2021年工業用水量1049.6億立方米,占全國用水總量的17.7%。”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三五”以來,全國萬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從2015年的58.3立方米下降至2021年的28.2立方米,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從89%提高至92.9%。
“但工業領域節水提效仍面臨產業結構布局與水資源條件不匹配、部分行業水重復利用率不高、非常規水利用不足、關鍵技術與裝備存在短板等問題!彼赋,《行動計劃》的出臺,對指導企業減少新水取用量和廢水排放量,提升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有效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減少水污染和保障水生態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行動計劃》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以實現工業水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為目標,以主要用水行業和缺水地區為重點,以節水標桿創建和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為抓手,以節水服務產業培育和改造升級為動力,優化工業用水結構和管理方式,加快形成高效化、綠色化、數字化節水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工業用水效率和效益,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全國萬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16%。重點用水行業水效進一步提升,鋼鐵行業噸鋼取水量、造紙行業主要產品單位取水量下降10%,石化化工行業主要產品單位取水量下降5%,紡織、食品、有色金屬行業主要產品單位取水量下降15%。工業廢水循環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力爭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4%左右。工業節水政策機制更加健全,企業節水意識普遍增強,節水型生產方式基本建立,初步形成工業用水與發展規模、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等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格局。
該負責人介紹,《行動計劃》提出了6個方面12項具體任務。
一是強化創新應用,加快節水技術推廣。支持行業協會、科研院所、高校等開展工業節水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創新性研究,探索建立產業化創新戰略聯盟,支持相關單位創建節水技術創新項目孵化器、創新創業基地,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轉化。制定工業節水裝備行業規范條件,發布國家鼓勵的工業節水工藝、技術和裝備目錄,制定技術推廣方案和供需對接指南,遴選推廣一批先進適用的節水技術裝備。
二是強化改造升級,提升重點行業水效。鼓勵工業企業、園區、集聚區開展生產工藝和設備節水評估,實施工業水效提升改造,推進用水系統集成優化。開展工業綠色低碳升級改造行動,引導金融機構綠色信貸優先支持水效提升改造項目。聚焦重點用水行業,支持企業開展節水降碳技術改造,鼓勵有條件的中央企業及園區實施數字化降碳改造,探索建立上下游企業節水降碳合作新模式,推動節水降碳協同改造。
三是強化開源節流,優化工業用水結構。聚焦鋼鐵、石化化工、紡織、造紙、食品、有色金屬等行業,創建一批廢水循環利用示范企業、園區,重點圍繞京津冀、黃河流域等缺水地區及長江經濟帶等水環境敏感區域,創建一批產城融合廢水高效循環利用創新試點,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應用場景,推進工業廢水循環利用。鼓勵沿海企業、園區加大海水直接利用以及海水淡化技術應用力度,鼓勵有條件的礦區及周邊工業企業、園區建設一批礦井水分級處理、分質利用工程,鼓勵企業、園區建立完善雨水集蓄利用、雨污分流等設施,加強管網建設,擴大工業利用海水、礦井水、雨水規模。
四是強化對標達標,完善節水標準體系。推動各地區創建節水型企業、園區,遴選節水標桿企業、園區,申報國家水效領跑者企業、園區,建立三級水效示范引領體系,加強工業水效示范引領。編制工業節水標準制修訂計劃,加快制修訂工業水效提升相關標準,加強節水行業的標準采信,鼓勵參與節水領域國際標準化活動,完善工業節水標準體系。
五是強化以水定產,推動產業適水發展。嚴格執行產能置換政策,嚴控新增產能,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加快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高低水耗高產出產業比重,持續優化用水產業結構。在京津冀及黃河流域等地區加快廢水循環利用及海水、再生水、苦咸水等非常規水利用,在長江經濟帶等地區,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加強化工園區整治提升,推動沿江企業加大廢水循環利用力度,因地制宜提升區域工業水效。
六是強化數字賦能,提升管理服務能力。推動企業、園區健全水效管理制度,加強用水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推動高用水企業、園區對已有數字化平臺進行升級改造,開展智能化管控、管網漏損監測等系統建設,探索建立“工業互聯網+水效管理”典型應用場景,提高數字化水效管理水平。推動新型、智能節水計量器具研發、生產和應用,遴選水效提升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商,打造水效提升服務領域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搭建“水效提升第三方服務庫”,提升智慧化節水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