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遺產尋訪│濟南鬧市區“隱藏”著的紅色印刷廠
2020-04-27 11:00 來源:齊魯晚報 責編:覃子喻
- 摘要:
- 他自豪地說,大眾報業集團的《齊魯晚報》和《生活日報》都曾在這里印刷過。他印象最深的是2009年的7月初,當時《生活日報》第一天在這里印刷,頭版刊發的是中央電視臺主持人邢質斌退休的大幅圖像,穿著紅色的衣服,當時報紙一出來,版面特別漂亮。
【CPP114】訊:位于濟南市槐蔭區的緯七路,是一條南到經十路北至經七路的胡同。處在鬧市中的這條胡同并不起眼,一般人很少走到這里。然而,這個不起眼的胡同里卻坐落著一處不可多得的紅色工業遺產——新四軍七師印刷所。印刷所就在緯七路西側127號院,是一座很有時代風格的紅房子四合院,大門朝東。說它“紅”,不僅因為這片老建筑的外墻是紅磚壘砌,整體基本保存完好,外形獨特別致,從空中看很像個紅色宮殿,更因為它具有“紅色基因”。這里是當年新四軍七師印刷所在濟南解放后的落腳地,曾是一家軍工企業,現存的紅房子已經有50年的歷史。如今,這片紅色工業遺產被修整一新,已經變成一處以休閑酒店為主體的文旅創意園區。
小胡同里隱藏著造型別致的“紅色宮殿”
幾年前,筆者就曾探訪過這處工業遺產。當時,筆者在槐蔭區五里牌坊附近尋訪老建筑,無意中走進緯七路,偶然發現在胡同的西側,有一處很有時代特色的紅磚老建筑組成的院落。懷著好奇的心情,走進院落查看。一進院子大門,視野豁然開朗,迎面是一幅宣傳大帷幕,上有“人民日報”、“7213”字樣。南側是一座由紅色房屋組成的方形院子,很像北方的四合院結構。只見紅房子整體由紅磚壘砌,在大窗戶上下邊緣的位置,有兩道石頭壘砌的“圍裙”。北面門樓上方呈三角形,三角形中間鑲嵌著一枚紅色五角星標志,下面為券形門洞,由石頭壘砌,門洞兩邊有 “構建企業文明,傳承軍企精神”的紅底白字大標語。和北門對著的還有一個南門,在四合院的北側約20多米處,還有一座2層小樓,也是紅磚壘砌。
穿過四合院的北門門洞往南走,這時可以清楚看到,這里是一座廢棄的廠房,四合院內的所有房子里面,還遺留著一些積有厚厚塵土的紙板和磚頭等雜物,墻面上還遺留著“禁止煙火”的白色標志,在西南角的一個房間里,還有一些生銹的鋼鐵管件和舊電機設備,遺留物件顯示著這里以前曾是生產車間。
“你們到南邊的高樓上往下拍照吧,那樣拍攝出來的院子才好看呢!”看見筆者不停地拍照,一位現場工人熱情地指引說道。筆者隨即來到紅色四合院南邊一座棄用的大樓前。沿著樓梯向上爬,發現樓上還有一些未拆完的設備。根據樓房的格局看,這座樓也是一處生產廠房,只是該建筑建設的年代明顯要比紅房子晚。從高約20多米的樓頂往下俯瞰紅色四合院,確實景色怡人,不禁為這座“口”字形院落的建筑之美所傾倒。紅紅的顏色,獨特的造型,整片建筑就像一處紅色宮殿,靜靜地掩隱在周圍的建筑群之中,是濟南鬧市區難得一見的紅色建筑群!
紅色四合院已經有50年歷史了
走下樓梯,來到院落西側,這里還有一座紅磚壘砌高聳如云的大煙囪。煙囪底部進風口的磚,已經出現個別坍塌現象,但整個煙囪基本保存完好。
“這里的老房子是什么時候建設的?以前是做什么的?”在參觀查看時,筆者打聽多人不得其解時,恰遇曾在這里工作過的職工徐友盛先生給出了初步答案。
原來,這處四合院樣式的紅磚老建筑,以前是解放軍7213工廠的生產車間,是隸屬于原濟南軍區政治部的印刷廠,現今劃歸到人民日報社名下了。徐友盛是1992年參加工作的,他母親也曾是這個廠的工人。至于這些老建筑哪一年建設的?以及印刷廠再往前的歷史,他介紹筆者去找印刷廠的老廠長呂起老人了解情況。于是,在他的指引下,筆者在附近小區找到了時年89歲的印刷廠老廠長呂起老人,熱情的呂老向筆者介紹了這個印刷廠的變遷過程。
這個印刷廠的前身是新四軍七師印刷所,創建于抗日戰爭時期的1939年4月,地點在安徽省無為縣。1945年11月初遷到魯南臺兒莊。1946年夏,七師部隊整編為七縱隊,印刷所遷往臨沂。當時主要印刷《武裝報》、《軍事報》和《軍政雜志》等。1947年1月,新四軍兼山東軍區遵照中央軍委命令,進行整編,成立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印刷廠也相應改名為華東軍區政治部印刷廠。1948年5月,印刷廠全體人員連同機器設備乘三輛繳獲的美國大卡車進駐臨沂縣東南河村。在這里印刷了解放濟南的《約法八章》。1949年3月,印刷廠在益都搭乘火車于3月下旬搬到了濟南。
當時,呂起老人說起印刷廠的歷史,眼含著激動的淚花。他1944年參加工作就在新四軍七師印刷所工作,1955年擔任印刷廠廠長,直至1993年離休,在印刷廠工作了近50年。據他介紹,印刷廠剛搬到濟南時,都是破舊的老房子,只有兩排平房,辦公環境比較簡陋,后來才陸續興建了現在的紅磚房等建筑,共分三期建設,F存的紅色四合院是1970年代建的,已經有50年歷史了,整體是個口字形,很像民居里面的四合院結構。
全國過百萬的期刊都曾在這里印刷過
據呂起老人回憶,1983年,印刷廠從西德進口了DC-350電分機,一下子使廠里的彩色圖片和畫刊印刷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1983年當年,廠里接印60萬冊《半月談》,從制版到裝訂只有6天時間,結果出色完成了任務。
1984年,廠里還為當時的解放軍總參謀長楊得志印刷過回憶錄《橫戈馬上》。當年,呂起到北京為楊總長送書,受到了他的親切接見,楊總長對書的印刷質量很滿意。楊得志曾任原濟南軍區司令員,是呂起的老首長,能得到老首長的認可,呂起老人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豪感。
那一次探訪時,原印刷廠的負責人、中聞集團濟南印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韓世民仍在院內留守辦公。他介紹說,7213印刷廠在全國業內是很有名的,提起來大家都知道濟南的這個印刷廠。2000年左右,部隊企業劃轉給地方,歸屬人民日報社管理,還是搞印刷。現今歸屬人民日報社印務中心,現在這里的廠區不再做印刷業務了,主要發展印務開發。當年,全國過百萬的期刊都曾在這里印刷過,像《半月談》、《故事會》、《讀者》等,一天可以印出12萬本書。
據韓世民介紹,這里的房子建筑質量很好,工廠的印刷質量也好,當年在印刷方面的技術力量很雄厚。從這里走出去不少優秀的印刷車間技術人員,包括大眾報業集團的印刷廠。
韓世民動情地回憶說,他是1987年參加工作的,光他在印刷車間帶過的徒弟就有上百人了,F在,許多帶過的徒弟都是一些印刷廠的業務骨干了,有的還做了技術總監、廠長什么的。有一次,他騎自行車出去,路上一輛豪車停在跟前,司機下車跟他打招呼,一問才知道,原來這人也是在印刷廠跟過他實習的學徒。
他自豪地說,大眾報業集團的《齊魯晚報》和《生活日報》都曾在這里印刷過。他印象最深的是2009年的7月初,當時《生活日報》第一天在這里印刷,頭版刊發的是中央電視臺主持人邢質斌退休的大幅圖像,穿著紅色的衣服,當時報紙一出來,版面特別漂亮。
老廠區保留原來風貌 打造成休閑創意園
“這個廠區的老建筑可要保護好,別讓它損壞了,它可是傳承著我們新四軍七師印刷所的歷史,也承載著一段紅色的記憶呀。”對于這片老建筑的命運,幾年前呂起老人動情的話語,至今依然縈繞在筆者的耳旁。老人對這個廠區很有感情,自己身體許可時,曾多次讓孩子陪著他到老廠區看看,很是留戀。
讓老廠長欣慰的是,現在的企業管理者的理念也是保護好這片老建筑。記得當時問起老廠區下一步的規劃時,韓世民介紹說,現在印刷廠不辦了,改為印務開發了。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這里的地理區位不再適合辦印刷廠了。一是在市區,印刷廠的污染問題。二是這里的交通不便,道路比較狹窄,大車進不來。以后主要是打文化創意品牌,把工廠文化活躍起來。老廠房已經整體出租出去了,但是要求承租戶,必須保留廠房原面貌不變,這些辦公樓、車間、甚至墻上還留著印刷體的毛主席語錄,不僅是印刷廠的產業,也是寶貴的歷史財富。
現在再去現場探訪,當年企業的設想基本都實現了,F在的老印刷廠建筑群已經整修一新,大院里的建筑變成了休閑酒店,沿街有各種配套服務的小商店。一改當年冷冷清清的局面,這里儼然變成了一處休閑娛樂的好去處。要不是疫情影響,估計這里早已成為熱鬧異常的打卡圣地了。(壹點文史研究院 郭學軍 )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