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一生堅守造紙技藝 “90后”孫子接力傳承
2018-01-29 14:35 來源:網絡 責編: S9
- 摘要:
- 北張村褚皮紙制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在西安市長安區的北張村,會這門傳統手藝的人卻越來越少,幸而還有一些人在堅持
坐落在灃河東岸的北張村,至今還流傳著古老的民謠:“蒼頡字、雷公碗、灃出紙、水漂簾”,是指灃河一帶歷史上就出產紙,最早的紙是從水中撈出來的。
張師傅:“從西漢年間一直到現在,4200戶人都會!
張師傅:“因為北張村土地少人口多,土地養不活人,張家看王家,王家看李家,人都要找一個吃飯的路數,所以說家家都會造紙,就成了傳統。”
褚皮紙制作技藝使用的是秦嶺山麓常見的材料:褚樹皮,也就是俗稱的枸樹,雖說制作工具簡單,但工序卻很復雜,每一張成品下來有72道流程,包括浸泡、蒸煮樹皮、石灰水發酵、漂洗纖維、切幡子、抄紙、晾曬等,需要的不僅有體力,還有技巧。
張師傅:“這個過程比較費體力,既要有勁,還要有技巧。”
79歲的張逢學老人,雖然說話時中氣十足,但行走時卻步履蹣跚,跟造紙打了一輩子的交道,眼看著這門傳統技藝由興盛到逐漸衰落,他們一家三代人卻還始終守著這小小的作坊。
北張村所造白麻紙自唐代沿襲至清代一直是奏折和科舉考試用紙,被視為精品,解放前,西安地區的報紙用的都是這里生產的紙。輝煌時,村民的日子既辛苦卻又甘之如飴。
張師傅:“咱這個紙在過去用途大得很,學生寫東西都用咱這紙,買賣人定檔、機關單位檔案啊,都用這種紙,不過現在機器紙也可以代替,但是機器紙兩三年以后就成土黃色了,化學原料太多了,咱這個紙是純天然的,沒有任何化學原料,咱這個紙特點就是善于收藏,越收藏越好。”
“有女不嫁北張村,一早起來站墻根”,這也是北張村流傳過的民謠,村里的婦女們似乎都有一個使命,那就是每天清晨要把濕漉漉的紙晾曬在墻上。
記者:“這紙曬干得多長時間?”
張師傅:“一天都不得干,得兩天,等于說屋里晾一天,外邊太陽是曬一天。”
曬紙的墻已經有23年的歷史了,布滿霉斑,雖然時代變遷,從前家家戶戶造紙,到如今村里三兩家堅持,但張家的生活方式卻一直沒有改變,由于爺爺年邁,父親患上腦梗,孫子張剛技校畢業后,接過了爺爺和父親手中的造紙工具,過上了這種看似辛苦枯燥的日子。
張剛:“這活就是一直做,每天重復同一個動作,枯燥,無聊,聽聽收音機!
記者:“那你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這?”
張剛:“是,大概八九個小時吧!
對20歲的張剛來說,他也向往自由的生活,但家里的擔子已經交到了他的肩上,他就得承擔起這份重任。2008年,北張村的褚皮紙制作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此,他扛的,不僅是生計,還是傳統造紙技藝的希望。
張剛:“第一個,國家給著咱們待遇呢;第二呢,是為了把這個堅持下去,不要把這個失傳了!
- 相關新聞:
- ·陜西楮皮紙 千年工藝傳人難尋 2018.01.16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平陽麻箋古法造紙的匠心堅守 2017.12.29
- ·“夾江造特色商品展” 領略紙鄉傳承與發展 2017.12.29
- ·海口市:循文明足跡 探古法造紙 2017.12.27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