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贏得3D打印核心競爭力?
2014-05-14 16:51 來源:南方日報 責編:劉曉燕
- 摘要:
- 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成熟,3D打印已經成了制造業和設計人員的新寵,被廣泛運用于家電制造、汽車制造、航空航天制造、醫療等行業,并逐漸走進人們熟知的生產生活領域。
3D又稱為增材制造,整個產品生產不受任何復雜結構和生產工藝限制,極大地釋放了設計人員的創意。同時,還將為人類提供更為環保的綠色生產,形成低污染、勞動力依附程度低、技術密集程度高的精密制造。
3D打印因此被界定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成為各個國家和地區爭奪的“香餑餑”。歐美國家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開始進入3D打印的系統研發,經過20多年的技術成熟,已形成當今世界3D打印行業的技術領先地位。目前,國內的北京、上海、武漢等城市也紛紛進軍這一行業。
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廣州要實現為國家中心城市經濟轉型探路、為區域發展產業提供“智力源”輻射功能,就必須在新的產業秩序中形成核心優勢。與此同時,廣州工業門類中聚集了消費類電子產品、汽車和機械制造等優勢行業,這些企業形成的市場本身對3D打印需求極大。據了解,廣州生產力促進中心在14年前就曾引進美國和日本的3D打印設備,為廣州企業產品開發提供手板制作服務。
3D打印時代正在到來,廣州拿什么去贏得3D打印新技術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廣州市場上有這樣一個案例,2000年,廣州某服務機構耗資400多萬元從美國購買當時廣州市場上的第一臺3D打印機。之后機器壞了,美國企業過來維修一次報價40萬元。由于接受不了昂貴的售后服務,這臺機器后來便閑置不再使用。
此外,廣州在3D打印領域的高端機器設備、材料以及技術服務方面仍依賴進口。
事實上,廣州集中了包括高校、科研院所等在內的華南地區約40%的科研力量,為何無法在類似3D打印高技術領域贏得領先地位?
在3D打印領域著名科學家許小曙看來,問題在于“研發”與“市場”脫節,已有的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發無法滿足市場的實際需求。一方面,有的高校、科研院所往往“向上看”、爭取國家各類科研經費,而缺乏“向下看”、聯系市場;另一方面,從科研到成果,中間還需要經歷很重要的“工程化研究”過程,而這一點,正是大量科研和研發無法走進市場產品的關鍵。
不過,在產品“工程化研究”環節,廣州曾有過準備。2005年10月,廣州和中科院就曾在南沙設立廣州工業研究院,立足市場工業產業技術領域中應用性、關鍵性、系統性的共性和核心技術的研發。
長期在國外從事研發工作的許小曙博士認為,對廣州這樣超級體量的經濟體來說,有類似廣州工業研究院的研究機構還不夠。在廣州以及珠三角,不少企業都需要能夠提供共性或個性服務的公共研發服務平臺。廣州應該引入更多外資、民資的公共研發機構或非盈利個人研究院所,激發整個市場的研發活力,讓整個廣州形成“創新島”效應。一旦這種創新氛圍形成,對任何新技術產業都將帶來聚集效應的可能。而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王運贛則建議,整合廣州地區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力量,成立3D打印產業聯盟,提升科研創新水平。
研發的核心競爭力,關鍵還在于高端人才。廣州在金融、總部等領域的高端人才吸引力不敵北京、上海,但廣州毗鄰港澳,有著引進國際人才的天然地理優勢和產業腹地優勢,如何借力“港澳”聚集全球高端人才,形成工業科研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