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手工造紙在困頓中堅守
2013-12-31 16:12 來源:中國網 責編:陳莎莎
- 摘要:
- 鈍重的踏碓聲消失了,造紙匠也不見了蹤影,低矮、簡陋的紙棚屋頂上長滿青苔……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變革,傳統的手工造紙技藝危機四伏。
以鉛山連四紙為例,明朝中葉,江西上饒的鉛山縣已發展成為當時造紙業的重要基地;至清代達到鼎盛,紙業人口約占全縣人口的十之三四,紙槽近2000個;民國時,由于社會環境的變化和自身技術的退化等原因,紙張的產量和質量均有所下降;至新中國成立初期,鉛山縣境內的紙槽已基本停產;雖曾在上世紀60年代恢復小規模生產,但在“文革”時再次中斷,到80年代末期,鉛山的最后一個紙槽也停止了生產;直至2008年,隨著非遺保護工作的逐步展開,鉛山縣傳統的手工紙生產線才得以恢復。然而,據鉛山連四紙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江西省含珠實業有限公司的有關負責人介紹,5年來,公司已先后投入2000余萬元用于恢復技藝和組織生產,但時至今日仍未見盈利。
據楮皮紙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張逢學回憶,過去人們寫字、畫畫、印報紙、抄經文、記賬、糊棚幾乎都要用到楮皮紙,而現在卻很少有人問津。昔日有上千紙戶的陜西西安北張村,如今只剩張逢學一家造紙作坊。他們的作坊也主要以回收印刷廠的邊角料制作回收紙為主,僅在偶爾有客戶訂貨的情況下才會做一些楮皮紙。一年中,5000張一捆的回收紙張逢學一家能制作50多捆,而楮皮紙的產量卻只有2000多張。
原料匱乏,工藝變質,傳承乏力
“目前,我國生產的手工紙主要供應書畫、文物修復、祭祀等需要。受機制紙的排擠,過去用于印刷、書寫等種類的紙張消亡速度較快,有些已淪落為迷信用紙、衛生紙等低檔紙。”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教授陳剛說,“相比而言,書畫用紙目前的生存能力較強,為了適應市場需求,一些生產者正逐步向生產書畫紙轉型。”
自古以來,宣紙產品就按照紙質的優劣等級分為宣紙和書畫紙。安徽涇縣是我國宣紙、書畫紙的重要產地,近年來形成了以宣紙為主導的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迅猛。截至2013年上半年,涇縣宣紙、書畫紙企業已有410多家,除國有中國宣紙集團公司外,還有少量的股份制企業,而絕大部分的生產者為個體經營。涇縣年產宣紙750余噸、書畫紙7000余噸,占全國書畫用紙總量的60%以上,年創銷售收入達6億元左右。
“從表象上看,宣紙產業的發展勢頭不錯,但其實宣紙行業正面臨著原料供應緊張、傳統工藝難以為繼、后繼乏人等諸多難題。”中國宣紙集團公司宣紙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黃飛松說,目前,生產宣紙的原料長稈沙田稻草的種植已經越來越少,青檀皮原料的供應也有不敷供應之虞;同時由于受經濟效益的誘惑,機械化加工和化工產品正不斷取代傳統的加工器具和用料,宣紙傳統工藝的傳續岌岌可危。
黃飛松認為,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整個宣紙行業在經歷了復蘇期、發展期、振興期后,如今正步入行業的思考期。在這一階段,我們應該思考如何采取相關措施保證制紙原料的供應,如何平衡宣紙傳統工藝生產與大批量、規;堉圃斓年P系,以及在保護好傳統技藝的同時找到滿足市場各類需求的解決之道。
不僅在宣紙領域,當前傳承乏力已經成為整個手工造紙業的發展瓶頸。一些企業嘗試著到中學招工、與技校聯合辦班等方式培養接班人,但由于技術難度大、習藝周期長、勞動強度高、薪資微薄等因素,手工造紙業在吸引年輕人方面不具優勢。
他山之石可否攻玉
據黃飛松介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歐洲各國手工造紙作坊大約有40個,分別隸屬于博物館、文化保護部門、學校、工廠不等,通常由政府每年撥款對其予以補助,以使其保存、流傳下去。“在日本,手工造紙業在經歷了一段衰退期后,如今已趨于穩定,現存的手工紙生產廠家有近300家,被指定為重要無形文化財的和紙制造技藝,一般每年每種會得到12萬元人民幣左右的政府援助。”陳剛說。
“從國際經驗來看,手工造紙的減少在一段時間內恐怕是不可改變的趨勢。在現階段對于傳統造紙技術而言,從原料、工藝、工具、紙張的使用價值、歷史文化內涵等多方面進行比較研究,建立起合理的傳統造紙技術的價值評估體系十分重要。”陳剛認為,“在我國手工造紙技藝的保護過程中,明確各種不同技藝、產品的獨特價值,并在保護措施的制定實施中注意維護,是對非遺保護工作的要求,也是手工造紙技藝今后生存發展的潛力所在。”
對于如何保障造紙技藝活態傳承的問題,黃飛松表示應該給予從業數年以上、掌握核心技藝的人相應的補貼或榮譽,以喚起人們對他們的尊重。在陳剛看來,這一問題“可借鑒日本的經驗,比如他們將重要無形文化財保持者的認定形式從認定某一個人變為某一傳統技藝的保持團體。這有助于傳統技藝的穩定傳承,也便于調動當地多數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同時通過保持團體與行政機關的協調以及對外的宣傳,更有利于爭取社會資源、開拓產品的銷路”。上饒市非遺保護中心負責人徐佩然則表示:“在我國,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的確立也是一種對技藝保持團體的認定,它不僅強調要將技藝的活態傳承落到實處,同時還將產品的市場開發等內容整合在一起。”
在談到手工造紙的市場前景時,陳剛表示,日本的手工紙制造業如今日益走向貴族化。一張和紙賣到一二百元人民幣不足為奇。因為只有如此高的價格,才能維持較高的質量,負擔較高的勞動成本。對于我國手工紙的市場定位,陳剛建議,除一些需要原樣保護的傳統技術以外,還要積極拓展手工紙的用途,提高其自身的生存能力。
而對于提高紙價,張逢學有著自己的擔憂:“來買楮皮紙的人本來就不多,如果高價賣可能就更沒有人來買了。”目前,一張44厘米×1米的楮皮紙仍保持在5元錢左右。張逢學的兒子張建昌告訴記者,也有人建議他們利用楮皮紙做一些工藝品,但是自己初中畢業就跟著父親學造紙了,做別的恐怕都不太擅長。
“拓展手工紙的應用領域不失一種有益的嘗試。”徐佩然表示,“只是目前國內手工紙市場上魚龍混雜、紙質參差不齊,再加上人們對手工紙的工藝、文化內涵了解有限,傳統手工紙若要走高端路線,恐怕路還很長。”
- 相關新聞:
- ·貴州省從江縣斗里鄉手工造紙技術 弘揚民族文化 2013.08.22
- ·探訪:南漳百年歷史的原生態造紙坊 2013.08.14
- ·桑皮紙:人類紙業“活化石”亟需傳承 2013.07.01
- ·息烽造紙--一道關乎文化的記憶 2013.05.16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