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樂中國否認總部派人交涉 中企被迫接受超30%高價
2013-07-23 14:13 來源:中國企業報 責編:陳莎莎
- 摘要:
- 7月5日,國家工商總局宣布,對世界五百強、全球最大的食品包裝企業瑞典利樂公司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正式立案,目前已在20多個省市展開調查。而調查的核心,則是其涉嫌“捆綁銷售”無菌紙的行為。
據悉,除了提供給太子奶的20條生產線,自進入中國后,利樂已為國內的牛奶和飲料客戶提供了上千條灌裝線。
記者了解到,早在10年前,利樂就開始和蒙牛、伊利等企業合作。
乳業專家王丁棉介紹,“早年牛根生剛剛從伊利出走,創立蒙牛時,手上沒什么錢,利樂就先把包裝設備給他用,但同時要求必須使用利樂的包材。”
利樂的這種“免費使用生產設備,通過包裝材料和耗材來賺錢”的“捆綁銷售”模式剛開始并沒有引起業內注意,之后這種模式受到了國內包裝同行的圍攻。從2003年起,就有國內包裝企業控訴利樂的壟斷行為,稱利樂利用市場強勢地位把“捆綁銷售”寫進合同。
專家指出,中國乳業在發展初期大部分都缺資金和技術,利樂于是“送設備上門”,而正是采用這種“捆綁銷售”的辦法,使得利樂不斷開疆擴土,也正是通過這種看似吃虧實則搶占銷售市場、獲得長遠收益的模式,利樂達到了對中國各大食品飲料生產廠家的“占領”。
中國企業被迫接受超30%高價包材
中國政法大學系統法學與疑難案件研究中心主任調研員、北京億嘉律師事務所王永杰律師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反壟斷法》規定,一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達到1/2的,可以推定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而利樂的份額已經超過了50%甚至到90%,顯然處于市場支配地位。
王永杰認為,利樂主要是“免費”提供生產線給廠家,廠家出于降低成本和逐利的本性,便會貪圖便宜,都會大量采購利樂的“免費”生產線,其他廠家也會聞風而至使用利樂的產品,再加上利樂的行為做得比較隱蔽,廠家一盤散沙,各自為戰,同時,監管上也存在一定問題,導致這種模式暢通無阻。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簡愛華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利樂包裝借助包裝生產線領域的壟斷地位,捆綁銷售包裝紙進而限制其他生產廠家的發展。”
利樂占據市場絕對份額,相關產業鏈上的各個主體又是如何呢?
簡愛華指出,利樂包裝的“捆綁銷售”模式“填滿了自己的腰包”,卻建立在相關產業鏈各個主體的痛苦之上。“利樂包裝捆綁銷售的背后是巨大的經濟利益,一方面增強了國內食品企業的依賴性,因此形成長久的收入來源;另一方面,通過限制其他企業發展使包裝行業呈現出一家獨大的局面,進而通過較高價格獲取更高利潤。”
調查中記者了解到,利樂的包裝紙相對其他紙來說成本較高。選擇了利樂的灌裝機設備就必須選擇利樂包裝材料。從這一點上說,食品飲料生產企業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據悉,由于利樂占據主導地位,乳品企業議價能力很弱,利樂目前的包材價格比國內同類產品貴30%左右。
生產商叫苦不迭,消費者承擔高成本
7月19日,《中國企業報》記者以采購商的名義聯系國內幾家大型的食品包裝企業,多家企業均表示自己的包材比利樂便宜不少。其中山東泉林包裝公司一位銷售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泉林的食品包裝紙質量并不比利樂差,價格上至少比利樂便宜10%,如果訂得多,還可以便宜。”
在談到乳品企業對利樂的不滿時,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向《中國企業報》記者介紹,“利樂的價格確實比市場其它同類企業的價格高。不過這一點利樂直到近日被立案調查才承認。”
“因為利樂包裝占據國內包裝行業過半份額,并且不斷蠶食新的市場份額,一家獨大,注定了食品生產企業必須承擔較高的包裝成本,對于提升企業利潤水平十分不利。”簡愛華對《中國企業報》記者說。
公開資料顯示,利樂包裝的主流產品由75%的紙、20%的塑料和5%的鋁箔制成。曾有權威機構估算,利樂公司的利潤率達到20%左右。2012年利樂產能達600億包,如果滿負荷生產,年收入150億元,折合到每天收入4000多萬元。
而食品生產企業購買昂貴的包材后,產品高價格則直接傳導至消費鏈條。
- 相關新聞:
- ·康美包幫利樂包“喊冤” 辯稱沒有“捆綁銷售” 2013.07.22
- ·利樂被指中國乳業最大隱形贏家:無菌包裝市場超5成 2013.07.17
- ·利樂公司被調查 國內包裝紙企或受益 2013.07.10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