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食品包裝協會被疑借報告斂財 業內吁加強監管
2013-06-14 09:18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編:陳莎莎
- 摘要:
-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不僅把方便面紙碗含有熒光物的話題再度炒得沸沸揚揚,也讓該協會又一次陷入了“身份存疑”、“借機牟利”的輿論漩渦。
業內呼吁加強監管杜絕非法斂財
雖然董金獅認為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的身份和運營方式毫無問題,但有媒體報道認為,國際食品包裝協會是在香港注冊的社團,沒有在國家民政部備案,不僅不具備發布食品安全信息資質,甚至直指其為“野雞機構”,在身份和動機存疑的情況下,可能涉嫌不當謀利。
此前,以餐盒打假活躍于江浙滬和京津一帶的董金獅,就曾被《南方周末》質疑為“以打假為名,行盈利之實”。
康師傅發言人陳功儒告訴中新網財經頻道,去年12月幾大食品企業就已經聯合向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工商總局等部門提交了“關于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再次發布食品安全不實信息的緊急報告”,認為該協會“以營利為目標,通過媒體不斷地發布不實信息,將食品安全信息的發布,作為不當謀利的手段”,并懇請“國家相關部門深入調查,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以免事態進一步惡化、給中國食品工業帶來嚴重損害。”
對于國際食品包裝協會身份的疑問,董金獅向中新網財經頻道回應稱,香港注冊的社團不需要在民政部備案,其合法性也不容置疑,并堅稱其所發布的信息“沒有任何問題”。
盡管如此,對于類似國際食品包裝協會這樣的機構,各方仍有擔憂,并呼吁政府部門加強監管。
財經雜志在今年6月1日的報道中援引清華大學創新與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鄧國勝的話稱,在香港注冊成立的這類協會,從法律上看是香港的NGO(非政府組織),而實質上是在其他法區內注冊成立,卻在內地開展業務的“離岸社團”。其中一部分以香港社團的名義,在內地運作時闖下了不大不小的禍,引發了問題卻沒有法律依據和具體職能部門對其進行監管。
報道還援引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副局長楊岳的話稱,社會組織都應是非營利性組織,但不少組織都打著非營利組織的名義去宣傳、招攬會員,實際上其運作行為都是經營性行為,而且在牟取不當利益。鄧國勝指出,部分離岸社團可能又在內地注冊了公司,兩個牌子同時用,通過公司開展經營活動。
另據統計顯示,近三年來,民政部接到民眾對離岸社團的舉報有200多件,占案件舉報總數的50%以上。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官員指出,這些組織成立之初就是為了逃避監管,通過亂發牌、亂評比、亂表彰等活動進行斂財。
- 相關新聞:
-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對“身份”存疑事件做出回應 2013.06.08
-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前員工揭露董金獅“經營之道” 2013.06.05
-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身份”仍存疑 報告被指“老調重彈” 2013.06.04
-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質疑發改委 專家"喊冤"稱被誤讀 2013.05.31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