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互聯網教育?先想清這三大矛盾
2013-04-18 09:39 來源:虎嗅網 責編:王岑
- 摘要:
- 美國的網絡教育可能要授予學分了,這盡管遭到了代表傳統教育的教師議會的抗議,但互聯網教育模式的興起卻是毋庸置疑的。這也很好理解,人類不僅在優化知識內容,也在不斷優化知識的獲取渠道和獲取方式。
【CPP114】訊:美國的網絡教育可能要授予學分了,這盡管遭到了代表傳統教育的教師議會的抗議,但互聯網教育模式的興起卻是毋庸置疑的。這也很好理解,人類不僅在優化知識內容,也在不斷優化知識的獲取渠道和獲取方式。互聯網教育模式的種種探索也是層出不窮,但幾大矛盾依然橫亙面前,也是影響基礎教育領域互聯網產品走向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矛盾之一:普適性與個性化
教育的互聯網化,其重要優勢就在于跨地域的資源集合及共享、大量豐富的資源,對于目前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地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的確能夠有效解決。但是教育資源豐富的另一面就是選擇太多、信息篩選困難。這要求使用者能夠有足夠的自主篩選能力,有強勢的自我安排能力。否則,不但不能讓互聯網為我所用,還會讓我為互聯網所役。
簡單說,教育以考試為導向,具有地域特點,學校課堂上的是已經經過加工的適應地域特色的東西,就是給你“挑”好的;而互聯網上的教育資源是需要你自己挑選的。而且,教育自來就講求“因材施教”,雖然這一點高師生比的學校也不能很好做到,但是畢竟這應該是教育更優化發展的一個目標。而互聯網教育能否滿足這兩個“個性化”需求?
這里,就可以看出互聯網教育產品的兩條不同的發展之路:一是做“工具”,怎么用、用得好不好、能否發揮最大效果,全憑使用者個人能耐——這種發展更加互聯網化一些;二是做方案,學、測、評等產品形式組合,打造學習解決方案,力求做到診斷問題—解決問題的個性化服務。這種更貼近教育本質。
個性化意味著更多投入,更強調教育教研背景,而且脫離人工的純技術化個性化診斷評測方案式輔導產品似乎沒有做得真正好的。所以,互聯網教育開發者想普適,用戶要個性,依然矛盾著。
矛盾之二:碎片化時間利用與系統性學習需求
許多互聯網教育網站都在強化“微”的概念,網站端為主的教育產品也在“微”化。這一是因為中國的互聯網教育產品都是定位為“課堂教育的補充”,可以不可避免地要和學校、輔導班“搶時間”,所以不占用大塊時間,而突出自己的靈活性,強調“碎片時間”的利用,無疑是攻短之計;二是,傳統學校教育中,每節45分鐘的課,都要有“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所講授的知識也是相對完整的一個小系統,包含若干小知識點,講者一而聽著眾,有人懂有人不懂,但是不懂的也不是完全不懂,這時你再上一個和學校課堂一樣的課程,依然是浪費時間。因此這時就需要另一種“微”化—知識點的“微”化。知識點的切割,非專業者不可為。
所以“微”化有兩層內容,一是時間上的“微”化,一是知識結構的細微化。而知識結構的“微”化能夠一定程度上降低用戶的選擇難度,也能夠一定程度上實現“個性化”。因此是解決或者緩和前一矛盾的方法。但是,多少產品只是形式之“微”(只“微”化了時間)呢?
知識結構的“微”化帶來的另一問題就是:如何把“微”化之后瑣碎的知識點再組織結構起來,形成系統化知識網絡呢?要知道,你的用戶大部分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他們大多是不能夠獨立安排自己的學習的。可汗學院的導圖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但遺憾的是,很多網絡教育產品只是散落著,成為一個平面化的產品。你現在應該學什么?學完這個下一個應該學什么?這些課程之間是如何勾連的?這些問題都由用戶自己解決。——這就是工具化的產品,你的學習過程類似一次“密室逃脫”,找到你需要的東西,達到你想要的目的。
無論網絡教育產品如何定位,用戶都是有系統性學習需求的,因為教育本身就具有系統化、循序漸進的特點的。如果你不能指引用戶下一步該學什么該做什么,那你就不能要求用戶持續留在你這里。對于任何一種網站來說都是如此,如果你的網站指引性不強,用戶跳出率就高,訪問深度就不夠。
矛盾之一:普適性與個性化
教育的互聯網化,其重要優勢就在于跨地域的資源集合及共享、大量豐富的資源,對于目前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地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的確能夠有效解決。但是教育資源豐富的另一面就是選擇太多、信息篩選困難。這要求使用者能夠有足夠的自主篩選能力,有強勢的自我安排能力。否則,不但不能讓互聯網為我所用,還會讓我為互聯網所役。
簡單說,教育以考試為導向,具有地域特點,學校課堂上的是已經經過加工的適應地域特色的東西,就是給你“挑”好的;而互聯網上的教育資源是需要你自己挑選的。而且,教育自來就講求“因材施教”,雖然這一點高師生比的學校也不能很好做到,但是畢竟這應該是教育更優化發展的一個目標。而互聯網教育能否滿足這兩個“個性化”需求?
這里,就可以看出互聯網教育產品的兩條不同的發展之路:一是做“工具”,怎么用、用得好不好、能否發揮最大效果,全憑使用者個人能耐——這種發展更加互聯網化一些;二是做方案,學、測、評等產品形式組合,打造學習解決方案,力求做到診斷問題—解決問題的個性化服務。這種更貼近教育本質。
個性化意味著更多投入,更強調教育教研背景,而且脫離人工的純技術化個性化診斷評測方案式輔導產品似乎沒有做得真正好的。所以,互聯網教育開發者想普適,用戶要個性,依然矛盾著。
矛盾之二:碎片化時間利用與系統性學習需求
許多互聯網教育網站都在強化“微”的概念,網站端為主的教育產品也在“微”化。這一是因為中國的互聯網教育產品都是定位為“課堂教育的補充”,可以不可避免地要和學校、輔導班“搶時間”,所以不占用大塊時間,而突出自己的靈活性,強調“碎片時間”的利用,無疑是攻短之計;二是,傳統學校教育中,每節45分鐘的課,都要有“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所講授的知識也是相對完整的一個小系統,包含若干小知識點,講者一而聽著眾,有人懂有人不懂,但是不懂的也不是完全不懂,這時你再上一個和學校課堂一樣的課程,依然是浪費時間。因此這時就需要另一種“微”化—知識點的“微”化。知識點的切割,非專業者不可為。
所以“微”化有兩層內容,一是時間上的“微”化,一是知識結構的細微化。而知識結構的“微”化能夠一定程度上降低用戶的選擇難度,也能夠一定程度上實現“個性化”。因此是解決或者緩和前一矛盾的方法。但是,多少產品只是形式之“微”(只“微”化了時間)呢?
知識結構的“微”化帶來的另一問題就是:如何把“微”化之后瑣碎的知識點再組織結構起來,形成系統化知識網絡呢?要知道,你的用戶大部分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他們大多是不能夠獨立安排自己的學習的。可汗學院的導圖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但遺憾的是,很多網絡教育產品只是散落著,成為一個平面化的產品。你現在應該學什么?學完這個下一個應該學什么?這些課程之間是如何勾連的?這些問題都由用戶自己解決。——這就是工具化的產品,你的學習過程類似一次“密室逃脫”,找到你需要的東西,達到你想要的目的。
無論網絡教育產品如何定位,用戶都是有系統性學習需求的,因為教育本身就具有系統化、循序漸進的特點的。如果你不能指引用戶下一步該學什么該做什么,那你就不能要求用戶持續留在你這里。對于任何一種網站來說都是如此,如果你的網站指引性不強,用戶跳出率就高,訪問深度就不夠。
- 相關新聞:
- ·2013年全國紙包裝行業工作會議在上海召開 2013.04.17
- ·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獲批籌建 2013.04.17
- ·北印院印包學院舉辦第54期黨校開班儀式 2013.04.16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