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國經濟轉型:糾結中的重新啟航
2013-01-16 09:40 來源:中評網 責編:王岑
- 摘要:
- 回顧2012并展望2013年的中國經濟政策,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2012年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年,而2013年將會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希望年。
【CPP114】訊:回顧2012并展望2013年的中國經濟政策,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2012年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年,而2013年將會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希望年。
財經發表經濟學博士陳金保文章表示,經濟轉型從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至今已17年,但實際效果卻差強人意。“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必須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促發展不能自拉自唱,要讓群眾受惠”,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副總理最近的系列講話終于讓我們看到了轉型的決心,看到了轉型的希望。
倒逼下的轉型抉擇
文章稱,談到經濟轉型,有必要回顧一下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歷史。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借助資金和技術的引進,依靠世界經濟全球化下的比較優勢和后發國家優勢,采取以低成本為主的競爭策略,在經濟領域取得了有目共矚的偉大成就。2007年,中國GDP總量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三;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老二;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十五年之后,也就是2025年前后,中國GDP將可能超過美國,奪回世界老大的位置。特別是近10年來,中國年均經濟增長速度一直維持在10%左右,高居世界首位;年均財政收入增長速度超過20%,有些年份增速甚至高達40%?梢哉f,截止2011年底,中國的經濟增長基本上都是一路凱歌。
從增長動力來源看,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經濟增長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80年代為第一階段,增長的動力主要來源于對外開放和解除經濟管制等制度大變革帶來的資源重組和優化配置,包括土地、資金、勞動力、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由低效率的部門轉移到高效率的部門,突出表現為民營經濟的興起和外資的涌入;90年代至2008年為第二階段,經濟增長受益于中國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出口拉動,以及基于出口需求基礎上的資本形成,突出表現為農民工進城和工業化推進;2008年以后為第三階段,改革紅利和人口紅利逐漸弱化,企業生產成本快速上升。中國出口型制造業遭遇發展困境,一面要與越南、印度等成本更低的國家競爭,另一面要與歐美國家的“再工業化”戰略競爭。由此,中國出口占全球份額再也難以繼續大幅度提升,經濟增長的源動力被倒逼轉向內需和產業升級。
在第三階段,如果中國繼續依賴過高的投資增速,由于投資形成的產能增長缺乏有效的需求支撐,加之中國投融資體系改革滯后,過多的信貸資源就會流向低效率的地方政府與國營企業。過重的“政府主導”色彩導致的“國進民退”和產能過剩在加重財政金融系統性風險的同時,還會進一步抑制民間經濟的內生創新活力,搞不好中國就很容易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泥潭。在這個階段,中國需要向占據更高價值鏈地位的出口大國如美國、德國、日本等國挑戰,競爭優勢更多地不能再是依賴低成本勞動力和簡單規模擴張,而是要更多依賴科技水平與創新速度的提升。在此情形下,產業升級、經濟轉型就成了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形勢倒逼下的無奈而又必須的選擇。
轉型決心難下
文章指出,關鍵的是,雖認識已有,但轉型決心難下。
長期性經濟和財政收入的“雙高”增長使我們形成了一種習慣性思維:那就是經濟增速一“破八”,總想再回到投資拉動增長的老路。其實,從世界范圍來看,6%-8%的經濟增速對于絕大部分國家來說,絕對屬于可望而不可及的。據估計,2012年中國GDP增速大約為7.7%左右,美國為2%左右,日本也剛剛由2011年的負增長轉為1%左右的增長,歐洲國家中表現最好的德國可能在1%以下。金磚五國中,印度的經濟增長率預計不到6%,巴西3%,南非2.5%。
為什么總想“保八”呢?“保八”的目的無非就是保就業、保收入和保財政增長。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從“超高速增長”走向“適度增長”的轉型之路會非常艱難,這兩種增長模式之間的切換需要一個自然漸進的過渡路徑,而制造業能否成功轉型是關鍵中的關鍵。歷史上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臺灣都經歷過經濟增長速度驟降的時期,日本在1973年、韓國和臺灣在1997年,而且驟降之后增速再也沒能反彈回來。所以,就有一種擔心,擔心中國也不能逃脫這個規律。如果中國經濟增速真的出現驟降,中國的就業怎么辦?中國剛剛過50%的城市化進程如何持續推進?
幸運的是,進入2012年,這種糾結心態有了明顯的轉變。
財經發表經濟學博士陳金保文章表示,經濟轉型從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至今已17年,但實際效果卻差強人意。“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必須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促發展不能自拉自唱,要讓群眾受惠”,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副總理最近的系列講話終于讓我們看到了轉型的決心,看到了轉型的希望。
倒逼下的轉型抉擇
文章稱,談到經濟轉型,有必要回顧一下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歷史。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借助資金和技術的引進,依靠世界經濟全球化下的比較優勢和后發國家優勢,采取以低成本為主的競爭策略,在經濟領域取得了有目共矚的偉大成就。2007年,中國GDP總量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三;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老二;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十五年之后,也就是2025年前后,中國GDP將可能超過美國,奪回世界老大的位置。特別是近10年來,中國年均經濟增長速度一直維持在10%左右,高居世界首位;年均財政收入增長速度超過20%,有些年份增速甚至高達40%?梢哉f,截止2011年底,中國的經濟增長基本上都是一路凱歌。
從增長動力來源看,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經濟增長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80年代為第一階段,增長的動力主要來源于對外開放和解除經濟管制等制度大變革帶來的資源重組和優化配置,包括土地、資金、勞動力、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由低效率的部門轉移到高效率的部門,突出表現為民營經濟的興起和外資的涌入;90年代至2008年為第二階段,經濟增長受益于中國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出口拉動,以及基于出口需求基礎上的資本形成,突出表現為農民工進城和工業化推進;2008年以后為第三階段,改革紅利和人口紅利逐漸弱化,企業生產成本快速上升。中國出口型制造業遭遇發展困境,一面要與越南、印度等成本更低的國家競爭,另一面要與歐美國家的“再工業化”戰略競爭。由此,中國出口占全球份額再也難以繼續大幅度提升,經濟增長的源動力被倒逼轉向內需和產業升級。
在第三階段,如果中國繼續依賴過高的投資增速,由于投資形成的產能增長缺乏有效的需求支撐,加之中國投融資體系改革滯后,過多的信貸資源就會流向低效率的地方政府與國營企業。過重的“政府主導”色彩導致的“國進民退”和產能過剩在加重財政金融系統性風險的同時,還會進一步抑制民間經濟的內生創新活力,搞不好中國就很容易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泥潭。在這個階段,中國需要向占據更高價值鏈地位的出口大國如美國、德國、日本等國挑戰,競爭優勢更多地不能再是依賴低成本勞動力和簡單規模擴張,而是要更多依賴科技水平與創新速度的提升。在此情形下,產業升級、經濟轉型就成了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形勢倒逼下的無奈而又必須的選擇。
轉型決心難下
文章指出,關鍵的是,雖認識已有,但轉型決心難下。
長期性經濟和財政收入的“雙高”增長使我們形成了一種習慣性思維:那就是經濟增速一“破八”,總想再回到投資拉動增長的老路。其實,從世界范圍來看,6%-8%的經濟增速對于絕大部分國家來說,絕對屬于可望而不可及的。據估計,2012年中國GDP增速大約為7.7%左右,美國為2%左右,日本也剛剛由2011年的負增長轉為1%左右的增長,歐洲國家中表現最好的德國可能在1%以下。金磚五國中,印度的經濟增長率預計不到6%,巴西3%,南非2.5%。
為什么總想“保八”呢?“保八”的目的無非就是保就業、保收入和保財政增長。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從“超高速增長”走向“適度增長”的轉型之路會非常艱難,這兩種增長模式之間的切換需要一個自然漸進的過渡路徑,而制造業能否成功轉型是關鍵中的關鍵。歷史上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臺灣都經歷過經濟增長速度驟降的時期,日本在1973年、韓國和臺灣在1997年,而且驟降之后增速再也沒能反彈回來。所以,就有一種擔心,擔心中國也不能逃脫這個規律。如果中國經濟增速真的出現驟降,中國的就業怎么辦?中國剛剛過50%的城市化進程如何持續推進?
幸運的是,進入2012年,這種糾結心態有了明顯的轉變。
- 相關新聞:
- ·2015全球印刷設備器材市場將超212億美元 2013.01.16
- ·高寶升級版卷筒紙噴墨印刷系統2月將亮相 2013.01.16
- ·柴靜新書成出版界“泰囧” 出版一個月印刷過百萬 2013.01.16
- ·2013印刷年檢重點數字印刷和調研綠色印刷 2013.01.16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