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印刷企業“鍋”和“米”的選擇
2012-12-21 11:52 來源:慧聰 責編:王岑
- 摘要:
- 與杭州康爾達數碼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張虎凌先生聊天,他把CTP制版機和CTP版材形象地比作“鍋”和“米”:“印刷企業搞CTP,先要有‘鍋’,然后用‘鍋’做飯,所以有了‘鍋’還得有‘米’!
【CPP114】訊:與杭州康爾達數碼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張虎凌先生聊天,他把CTP制版機和CTP版材形象地比作“鍋”和“米”:“印刷企業搞CTP,先要有‘鍋’,然后用‘鍋’做飯,所以有了‘鍋’還得有‘米’。”
張虎凌先生本人原來就是做“鍋”的,他先后供職于柯達和科雷,從事的都是賣“鍋”的業務。不過現在的他,卻突破了自己原有的業務領域,轉而開辟一條既賣“鍋”又賣“米”的新業務模式。在張虎凌先生看來,是用戶對于成本的控制,迫使制造企業去開拓新的業務模式的。
“其實在很多領域,人們強調的是專業化分工,是依靠社會分工與合作來實現產品質量和成本效率的最優化。但是進行專業化分工的前提,應該是企業能夠獲得合理的利潤,F在在印刷行業,這一點是非常困難的。一方面印刷企業的利潤越來越薄,另一方面印刷企業希望將成本壓力向上游制造領域轉移,因此對制造企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制造企業也在尋求一種整體解決方案,幫助印刷企業進一步提高成本控制能力。”
張虎凌先生介紹,其實無論是柯達、富士膠片還是愛克發,其實走的都是這種既賣“鍋”又賣“米”的道路,與這些國際巨頭相比,國內制造商雖然走慢了一步,但是遲早也會走。他特別強調,在印刷行業單一發展,特別是如果只造“鍋”不產“米”,那么未來的發展會很困難。“像曾經的克里奧公司,是典型的造‘鍋’的,最后是被賣‘米’的柯達收購了;現在還有一些國際上很有名的只造‘鍋’的企業,日子非常不好過。中國的制造商,如果只造‘鍋’,未來的日子也不會太好過。”
走既賣“鍋”又賣“米”的道路,也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米”店賣“鍋”,一種是“鍋”店售“米”。杭州康爾達走的顯然是“米”店賣“鍋”的路子,因為杭州康爾達的投資方之一就是國內領先的印刷版材制造企業——浙江康爾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個實力很強的“米”商。張虎凌先生笑談,如果以后“米”賣得多了,甚至不排除買“米”送“鍋”的可能。
另外一種形式是“鍋”店售“米”,在國內,杭州科雷機電工業有限公司堪稱這種模式的代表。科雷是國內領先的CTP設備制造商,是個不折不扣的“鍋”商,但在2011年,科雷通過注冊黒木公司,開始為自己的客戶提供下鍋的“米”。今年,科雷更是直接喊出了“免費使用CTP機器”的宣傳口號。這位“鍋”商,在既賣“鍋”又賣“米”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徹底,已經是直接買“米”送“鍋”了。
無論是哪種形式,都是企業發展的自主選擇,其他人無權說三道四。不過無論是“鍋”店還是“米”店,在走這種整體銷售模式的時候,需要慎重抉擇,最好是通過合作的形式,而不是輕易介入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造“鍋”者專心做好“鍋”,讓自己的“鍋”能夠適應更多的“米”,讓所有的“米”都使用自己的“鍋”做出可口的飯菜來;產“米”的認真種好自己的米,保證豐產的同時,讓自己的“米”更具風味。
在這個過程中,最不可取的,是放棄自己的主業優勢轉攻本來并不擅長的副業。對于“鍋”店來說,“米”是代賣的,如果投入太多的精力去產“米”,則會顯得本末倒置;反之亦然。
對于印刷企業來說,“鍋”是一次性投入,“米”則是需要源源不斷地投入。一次性投入的“鍋”自然需要穩定耐用,源源不斷的“米”更需要物美價廉。分著買也罷,選擇整合解決方案供應商也罷,印刷企業需要得到的是好的產品、低的價格,而且印刷企業絕對不愿意低價格是以犧牲質量為代價的。因此,單賣也好,既賣“鍋”又賣“米”,“鍋”和“米”的質量都需要過硬,特別是既賣“鍋”又賣“米”的情況,有任何一方面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整體的客戶感受。對于那些既賣“鍋”又賣“米”的企業,在選擇副業產品時,需要三思而后行。
在這里,筆者也想聽聽印刷企業的心聲,您是愿意“鍋”和“米”分著買呢?還是希望供應商既賣“鍋”又賣“米”呢?
張虎凌先生本人原來就是做“鍋”的,他先后供職于柯達和科雷,從事的都是賣“鍋”的業務。不過現在的他,卻突破了自己原有的業務領域,轉而開辟一條既賣“鍋”又賣“米”的新業務模式。在張虎凌先生看來,是用戶對于成本的控制,迫使制造企業去開拓新的業務模式的。
“其實在很多領域,人們強調的是專業化分工,是依靠社會分工與合作來實現產品質量和成本效率的最優化。但是進行專業化分工的前提,應該是企業能夠獲得合理的利潤,F在在印刷行業,這一點是非常困難的。一方面印刷企業的利潤越來越薄,另一方面印刷企業希望將成本壓力向上游制造領域轉移,因此對制造企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制造企業也在尋求一種整體解決方案,幫助印刷企業進一步提高成本控制能力。”
張虎凌先生介紹,其實無論是柯達、富士膠片還是愛克發,其實走的都是這種既賣“鍋”又賣“米”的道路,與這些國際巨頭相比,國內制造商雖然走慢了一步,但是遲早也會走。他特別強調,在印刷行業單一發展,特別是如果只造“鍋”不產“米”,那么未來的發展會很困難。“像曾經的克里奧公司,是典型的造‘鍋’的,最后是被賣‘米’的柯達收購了;現在還有一些國際上很有名的只造‘鍋’的企業,日子非常不好過。中國的制造商,如果只造‘鍋’,未來的日子也不會太好過。”
走既賣“鍋”又賣“米”的道路,也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米”店賣“鍋”,一種是“鍋”店售“米”。杭州康爾達走的顯然是“米”店賣“鍋”的路子,因為杭州康爾達的投資方之一就是國內領先的印刷版材制造企業——浙江康爾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個實力很強的“米”商。張虎凌先生笑談,如果以后“米”賣得多了,甚至不排除買“米”送“鍋”的可能。
另外一種形式是“鍋”店售“米”,在國內,杭州科雷機電工業有限公司堪稱這種模式的代表。科雷是國內領先的CTP設備制造商,是個不折不扣的“鍋”商,但在2011年,科雷通過注冊黒木公司,開始為自己的客戶提供下鍋的“米”。今年,科雷更是直接喊出了“免費使用CTP機器”的宣傳口號。這位“鍋”商,在既賣“鍋”又賣“米”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徹底,已經是直接買“米”送“鍋”了。
無論是哪種形式,都是企業發展的自主選擇,其他人無權說三道四。不過無論是“鍋”店還是“米”店,在走這種整體銷售模式的時候,需要慎重抉擇,最好是通過合作的形式,而不是輕易介入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造“鍋”者專心做好“鍋”,讓自己的“鍋”能夠適應更多的“米”,讓所有的“米”都使用自己的“鍋”做出可口的飯菜來;產“米”的認真種好自己的米,保證豐產的同時,讓自己的“米”更具風味。
在這個過程中,最不可取的,是放棄自己的主業優勢轉攻本來并不擅長的副業。對于“鍋”店來說,“米”是代賣的,如果投入太多的精力去產“米”,則會顯得本末倒置;反之亦然。
對于印刷企業來說,“鍋”是一次性投入,“米”則是需要源源不斷地投入。一次性投入的“鍋”自然需要穩定耐用,源源不斷的“米”更需要物美價廉。分著買也罷,選擇整合解決方案供應商也罷,印刷企業需要得到的是好的產品、低的價格,而且印刷企業絕對不愿意低價格是以犧牲質量為代價的。因此,單賣也好,既賣“鍋”又賣“米”,“鍋”和“米”的質量都需要過硬,特別是既賣“鍋”又賣“米”的情況,有任何一方面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整體的客戶感受。對于那些既賣“鍋”又賣“米”的企業,在選擇副業產品時,需要三思而后行。
在這里,筆者也想聽聽印刷企業的心聲,您是愿意“鍋”和“米”分著買呢?還是希望供應商既賣“鍋”又賣“米”呢?
- 相關新聞:
- ·解讀印刷類上市公司三季報傳遞的信息 2012.12.20
- ·協會聯手為印刷企業搭建平臺 2012.12.20
- ·2012年印刷業不得不說的那些事 2012.12.19
- ·末日論帶火末日經濟 印刷企業尋商機 2012.12.19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