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營銷警鐘:信息過度無助于銷售
2012-09-20 09:38 來源:騰訊科技 責編:王岑
- 摘要:
- 品牌使用與消費者相同的動態消息框,它們的消息與消費者真正好友的消息出現在相同的消息流中。但這并不一定意味著品牌會像人那樣創作內容。原因何在?
【CPP114】訊:北京時間9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Percolate聯合創始人諾亞·布萊爾(NoahBrier)最近在《廣告時代》(AdAge)上撰文稱,“品牌的Facebook網頁與我的Facebook網頁沒有任何區別,這意味著,在這些平臺上品牌必須像人一樣創作內容。”
布萊爾這句話的前半句是正確的:品牌使用與消費者相同的動態消息框,它們的消息與消費者真正好友的消息出現在相同的消息流中。但這并不一定意味著品牌會像人那樣創作內容。原因何在?
人是復雜的生物體,經過了數十萬年的進化;品牌的出現要晚得多,目的是使消費者能更方便地識別一種產品,把它與競爭對手區別開。在網上遇到品牌時,大多數人會意識至它與人有關系,但品牌本身并不是人。
廠商也許會問:“為什么不使我的品牌盡可能地像人?”消費者不希望品牌成為人。在CEB去年進行的一次調查中,只有23%的人與品牌有聯系——他們已經是品牌的粉絲,其他人不愿意與品牌發生聯系——無論他們是否喜歡品牌。
也許有人會問:“消費者成為品牌粉絲有何目的?”他們成為品牌粉絲的目的是獲得折扣和相關信息(比例分別為61%和55%),而不是為了加入一個社團。人們與品牌互動時將其作為一個商業機構,而非廠商希望的“人”。品牌通常的互動策略要么影響很小,要么會激怒絕大多數消費者——顯然不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選擇。
CES調查還發現,在到達購物地點前,70%的消費者不會決定購買的品牌,20%的消費者在購物后繼續研究購買的商品。消費者這種行為的最大罪魁禍首是信息過載——消費者獲得了過多信息,但不能全部消化這些信息并做出最優決策。品牌模仿人、傳播旨在提高品牌互動的內容的策略,最終會加重消費者信息過載的程度。這無助于增加品牌的銷售。
在考察營銷組織內部時,基于關系、以互動為主的“人”品牌的危險性就愈發明顯了。為了縮短品牌的響應時間,提高品牌的互動,使品牌更像人,營銷負責人通常會招聘具有下述特征的員工:活潑、了解潮流、非常愿意實驗等。
如果模仿人不行,那品牌應該向哪個方向努力?
·努力幫助消費者簡化他們喧鬧的生活。利用消費者之間口口相傳,盡可能地簡化購物過程,使品牌獲得的商譽要大于100萬條“互動”Facebook消息。
·使營銷面向長期目標。利用忠誠度等指標衡量品牌和功能性能,避免社交平臺的事務型指標。
·招聘能執著地專注于高層次目標的員工。員工應當能在面臨干擾、挫折等不利條件時繼續保持優秀。
布萊爾這句話的前半句是正確的:品牌使用與消費者相同的動態消息框,它們的消息與消費者真正好友的消息出現在相同的消息流中。但這并不一定意味著品牌會像人那樣創作內容。原因何在?
人是復雜的生物體,經過了數十萬年的進化;品牌的出現要晚得多,目的是使消費者能更方便地識別一種產品,把它與競爭對手區別開。在網上遇到品牌時,大多數人會意識至它與人有關系,但品牌本身并不是人。
廠商也許會問:“為什么不使我的品牌盡可能地像人?”消費者不希望品牌成為人。在CEB去年進行的一次調查中,只有23%的人與品牌有聯系——他們已經是品牌的粉絲,其他人不愿意與品牌發生聯系——無論他們是否喜歡品牌。
也許有人會問:“消費者成為品牌粉絲有何目的?”他們成為品牌粉絲的目的是獲得折扣和相關信息(比例分別為61%和55%),而不是為了加入一個社團。人們與品牌互動時將其作為一個商業機構,而非廠商希望的“人”。品牌通常的互動策略要么影響很小,要么會激怒絕大多數消費者——顯然不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選擇。
CES調查還發現,在到達購物地點前,70%的消費者不會決定購買的品牌,20%的消費者在購物后繼續研究購買的商品。消費者這種行為的最大罪魁禍首是信息過載——消費者獲得了過多信息,但不能全部消化這些信息并做出最優決策。品牌模仿人、傳播旨在提高品牌互動的內容的策略,最終會加重消費者信息過載的程度。這無助于增加品牌的銷售。
在考察營銷組織內部時,基于關系、以互動為主的“人”品牌的危險性就愈發明顯了。為了縮短品牌的響應時間,提高品牌的互動,使品牌更像人,營銷負責人通常會招聘具有下述特征的員工:活潑、了解潮流、非常愿意實驗等。
如果模仿人不行,那品牌應該向哪個方向努力?
·努力幫助消費者簡化他們喧鬧的生活。利用消費者之間口口相傳,盡可能地簡化購物過程,使品牌獲得的商譽要大于100萬條“互動”Facebook消息。
·使營銷面向長期目標。利用忠誠度等指標衡量品牌和功能性能,避免社交平臺的事務型指標。
·招聘能執著地專注于高層次目標的員工。員工應當能在面臨干擾、挫折等不利條件時繼續保持優秀。
- 相關新聞:
- ·了解數碼印刷困惑成因 方可找到解決之道 2012.09.17
- ·商務部姜增偉:電子商務需要納入法制軌道 2012.09.17
- ·我國印刷業投資低迷重挫印刷機械的銷售 2012.09.16
- ·營銷篇:印刷與體驗經濟 2012.09.14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