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2012-08-07 14:26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網 責編:王岑
- 摘要:
-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從戰略高度提出:“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作用,加強文化與科技融合,深入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科技創新有力推進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近年來,伴隨著數字技術等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科技創新在優化我國文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競爭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使文化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數據顯示,2004年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年均增長都在15%以上,比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高6個百分點。2010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1.1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04年的1.94%提高到2.75%。文化骨干企業不斷壯大,動漫等新興業態迅速崛起,呈現出“新舊業態并存,融合趨勢加快”的局面。一方面,第三極書局倒閉、“風入松”書店停業、光合作用連鎖店關閉等實體書店頻現“退出潮”,傳統出版贏利空間相對不大,紙質報刊受互聯網沖擊越來越大等,都表明文化產業傳統業態發展開始出現乏力。另一方面,出版領域的數字出版、自助出版、“電子書包”,廣電有線網絡領域的電視互聯網、收音機、圖書館、報刊,網絡新媒體領域的微電影、手機院線、云電視、立體電影等新業態不斷產生;土豆網、炫動傳播、奧飛動漫等公司跨界發展游戲產業,鳳凰傳媒建設的鳳凰教育網、鳳凰學習網擁有700多萬收費會員,中南傳媒建立了與華為通過技術合作重組的天聞數媒、與中廣傳播合作形成的三網融合創新教學平臺、與湖南移動及拓維信息等合作推出的縣級手機報項目等,預示著新業態與舊業態的融合將日漸加快。
我國文化科技創新還有不足。在看到我國文化產業文化科技創新局面喜人的同時,也要看到,對比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現階段我國依舊存在“多學科、多領域的高新技術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改造力度不夠,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文化生產力的速度不夠,文化企業原始創新能力不強、參與國際科技創新的意愿不夠,文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完善程度不夠”等難題。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加強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攻關,以先進技術支撐文化裝備、軟件、系統研制和自主發展,重視相關技術標準制定,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提高我國出版、印刷、傳媒、影視、演藝、網絡、動漫等領域技術裝備水平,增強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這是在深刻把握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特征和我國文化產業基本方位的基礎上,對未來我國文化建設方向作出的重要判斷。破解上述難題,我們必須以十七屆六中全會為指導,把文化科技創新擺在突出位置,不斷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順應時代,把握科技創新發展文化產業的著力點
要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就必須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在統籌規劃、整體推進,用好、用足現有政策的同時,抓好“主體、機制、服務、保障”這四個關鍵著力點。
著力強化文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企業在推進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與文化產業結合中處于關鍵環節和核心地位。為此,要強化和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研發設備加速折舊、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政府采購等政策,立足生態觀念,既培養“頂天立地”、科技創新能力較強的大型文化企業,又繁榮“鋪天蓋地”、科技創新方向較為集中的中小型文化企業。依托國家重大文化科技項目、工程和重大建設項目,重點扶持一批運用自主知識產權或核心技術的高新技術文化企業,提高影視、出版、傳媒、演藝、動漫等領域核心技術和裝備的自給率。保持資本之間、產業之間的有序交流與融合,適度引進外資、民資,形成“刺激”效應,從而引發文化企業創新實體的整合,帶來管理的完善、活力的迸發、產業的提質。
著力完善文化科技創新“政、產、學、研”一體化機制。在我國,政府、文化企業、各類研究院所和教育機構之間仍未完全建立有效的整合機制,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文化科技創新合力的形成。為此,需要在宏觀上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打破地區壟斷和行業保護,促進各類資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動;加快大學相應學科建設步伐,共同推動基礎理論研究;堅持利益捆綁原則,統籌協調國家、各有關部門和地方的文化、科技資源,遴選一批具有較大潛力的重點領域和項目,充分發揮文化科技創新基金、專項資金作用,重點投入有利于提升我國原始創新、集成創新能力和文化產品創意、生產、傳播、運營、展示、消費等各環節的主導技術、共性技術和配套技術,推動我國關鍵學科、高新技術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F階段,可以考慮依托國家設立的各類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高新技術園區、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數字出版基地、網絡游戲動漫產業發展基地、音樂產業基地等,加速推進這一機制建設。
- 相關新聞:
- ·充分認識印刷企業實施知識管理的必要性 2012.08.07
- ·安徽省局督促報刊出版單位改革 2012.08.07
- ·淺議新形勢下卷煙包裝變革 2012.08.07
- ·財政部積極扶持民營文化企業健康發展 2012.08.07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