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最后一家鑄字行經營人張介冠:活字印刷守護者
2011-09-06 08:40 來源:新華網 責編:江佳
- 摘要:
- 在臺灣,鑄字行也經歷過生意紅火的蓬勃時期,但隨著電子印刷業的日益普及,鑄字行的生意日漸衰微,甚至全臺北只剩下唯一的這家鑄字行。
【CPP114】訊:日星鑄字行的老板張介冠幾乎每天早上起來做的第一件事都是給鑄字機的鉛爐生火。
大約一個小時左右,當鉛爐里的溫度可以讓鉛塊熔化成鉛液時,張介冠就可以開始他的鑄字工作了。在開動機器前,他會先用機油將機器潤滑。
然后,他把銅模放到固定夾上,右手開動機器開關,左手操作離合器,控制鉛液的流量,不到一分鐘的功夫一個鉛字就可以做好。但過程中,張介冠會不斷在燈光下查驗鑄出來的鉛字是不是清晰端正。鉛字的規格是從初號到六號,如果鑄小號的字,還需要用放大鏡去查驗鑄字的效果。
盡管在職校學習時念的是機械專業,但從小在印刷廠長大的張介冠對文字有特殊的感情,所以最終他選擇經營鑄字行,成為活字印刷的守護者。
走進位于臺北市太原路街區的日星鑄字行,人們總是被擺放在一排排架子上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鉛字所震撼。究竟鑄字行有多少鉛字呢?張介冠說,這是他經常被問到,而覺得最難去回答的問題。
由于鉛字的字體和大小不同,張介冠估計,鑄字行里可能有上千萬的鉛字。但是他介紹說,鑄字行里最珍貴的其實是那十多萬只漢字銅模。有這些銅模在,就可以不斷熔鑄出新的鉛字。
活字印刷擁有比較復雜的工序,包括拿到文稿,到鑄字行鑄字、檢字、然后將鉛字拿給印刷廠排版、打樣、校對、印刷等。鑄字行是這個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張介冠介紹說,一個熟練的檢字師每小時可以檢字1200個。
在臺灣,鑄字行也經歷過生意紅火的蓬勃時期,但隨著電子印刷業的日益普及,鑄字行的生意日漸衰微,甚至全臺北只剩下唯一的這家鑄字行。
“像我這樣1950年代出生的人,目睹了臺灣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以及工業社會向資訊時代的發展。小時候,社會的節奏緩慢,現在節奏快、資訊量大,導致很多人沒有時間停下腳步去思考;钭钟∷⑿枰芏喙ば,在過程中可以慢慢思考和體會文字之美。”張介冠這樣去詮釋他在當下依舊守護活字印刷的一個重要原因。
他還認為,通過活字印刷出來的出版物形態簡單,讀者比較容易進入文字的空間,仔細品味內容和文字之美,回復到思考的狀態。
盡管十多年來,日星鑄字行都處于虧損的狀態,但張介冠說:“事在人為,我對這個行業并不悲觀。”
他認為,這個行業要發展,制作上要有大的突破,才可以重新吸引客人。要和設計人員配合,做設計獨特的印刷商品;和出版社合作,將某些刊物的局部或者全部采用活字印刷。
他說,通常字數越多的出版物采用活字印刷的成本就會越高。但倘或是千字左右的詩集,用活字印刷和電子印刷成本就差不多。“總之,只要還有一家印刷廠需要鑄字行,我就會陪著走。”
以前,大部分人對這個行業都比較陌生。通常只有印刷廠的人來鑄字行洽談業務,一般客戶也不讓他們進入存放著鉛字和銅模的廠房,只在外圍區域商談業務。但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活字印刷——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張介冠為鑄字行設立了部落格(博客),并且將鑄字行開放給慕名而來的旅游者。
如今,不僅每天都有游客前來參觀,而且他們通常都會買些鉛字帶回去做紀念。
臺北市民林先生就在上個星期六攜太太和女兒造訪了日星鑄字行。“網站上說,今天會有導覽,所以全家都過來看看,F在出版業都電腦化了,傳統的活字印刷就更顯得珍貴。要帶小孩來學習這項技術是怎樣運作的。”
張介冠本人曾經在2010年和2011年專程到北京和上海參觀印刷博物館和印刷技術研究所。他說:“我想看看我在哪些方面有機會與他們合作。”
他表示,到祖國大陸去,不僅是希望了解與行業有關的信息,而且作為一個“文字工匠”,也去欣賞那些刻在石碑上的書法家的作品。“我也希望每個進到日星鑄字行的人,不僅看鉛字還要看文字,從而得到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
至于未來,他希望鑄字行能變成一座工藝館,能展示完整的活字印刷技術,擁有讓參觀者體驗的空間。張介冠還希望未來有機會到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畢昇的家鄉走走看看。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溫州將擴建平陽坑木活字印刷展示館
東源木活字印刷木板贈丹麥親王
尋根問祖修族譜激活非物質文化遺產木活字印刷術
上?嶝惱钭钟∷^ 小手印活字
大約一個小時左右,當鉛爐里的溫度可以讓鉛塊熔化成鉛液時,張介冠就可以開始他的鑄字工作了。在開動機器前,他會先用機油將機器潤滑。
然后,他把銅模放到固定夾上,右手開動機器開關,左手操作離合器,控制鉛液的流量,不到一分鐘的功夫一個鉛字就可以做好。但過程中,張介冠會不斷在燈光下查驗鑄出來的鉛字是不是清晰端正。鉛字的規格是從初號到六號,如果鑄小號的字,還需要用放大鏡去查驗鑄字的效果。
盡管在職校學習時念的是機械專業,但從小在印刷廠長大的張介冠對文字有特殊的感情,所以最終他選擇經營鑄字行,成為活字印刷的守護者。
走進位于臺北市太原路街區的日星鑄字行,人們總是被擺放在一排排架子上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鉛字所震撼。究竟鑄字行有多少鉛字呢?張介冠說,這是他經常被問到,而覺得最難去回答的問題。
由于鉛字的字體和大小不同,張介冠估計,鑄字行里可能有上千萬的鉛字。但是他介紹說,鑄字行里最珍貴的其實是那十多萬只漢字銅模。有這些銅模在,就可以不斷熔鑄出新的鉛字。
活字印刷擁有比較復雜的工序,包括拿到文稿,到鑄字行鑄字、檢字、然后將鉛字拿給印刷廠排版、打樣、校對、印刷等。鑄字行是這個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張介冠介紹說,一個熟練的檢字師每小時可以檢字1200個。
在臺灣,鑄字行也經歷過生意紅火的蓬勃時期,但隨著電子印刷業的日益普及,鑄字行的生意日漸衰微,甚至全臺北只剩下唯一的這家鑄字行。
“像我這樣1950年代出生的人,目睹了臺灣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以及工業社會向資訊時代的發展。小時候,社會的節奏緩慢,現在節奏快、資訊量大,導致很多人沒有時間停下腳步去思考;钭钟∷⑿枰芏喙ば,在過程中可以慢慢思考和體會文字之美。”張介冠這樣去詮釋他在當下依舊守護活字印刷的一個重要原因。
他還認為,通過活字印刷出來的出版物形態簡單,讀者比較容易進入文字的空間,仔細品味內容和文字之美,回復到思考的狀態。
盡管十多年來,日星鑄字行都處于虧損的狀態,但張介冠說:“事在人為,我對這個行業并不悲觀。”
他認為,這個行業要發展,制作上要有大的突破,才可以重新吸引客人。要和設計人員配合,做設計獨特的印刷商品;和出版社合作,將某些刊物的局部或者全部采用活字印刷。
他說,通常字數越多的出版物采用活字印刷的成本就會越高。但倘或是千字左右的詩集,用活字印刷和電子印刷成本就差不多。“總之,只要還有一家印刷廠需要鑄字行,我就會陪著走。”
以前,大部分人對這個行業都比較陌生。通常只有印刷廠的人來鑄字行洽談業務,一般客戶也不讓他們進入存放著鉛字和銅模的廠房,只在外圍區域商談業務。但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活字印刷——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張介冠為鑄字行設立了部落格(博客),并且將鑄字行開放給慕名而來的旅游者。
如今,不僅每天都有游客前來參觀,而且他們通常都會買些鉛字帶回去做紀念。
臺北市民林先生就在上個星期六攜太太和女兒造訪了日星鑄字行。“網站上說,今天會有導覽,所以全家都過來看看,F在出版業都電腦化了,傳統的活字印刷就更顯得珍貴。要帶小孩來學習這項技術是怎樣運作的。”
張介冠本人曾經在2010年和2011年專程到北京和上海參觀印刷博物館和印刷技術研究所。他說:“我想看看我在哪些方面有機會與他們合作。”
他表示,到祖國大陸去,不僅是希望了解與行業有關的信息,而且作為一個“文字工匠”,也去欣賞那些刻在石碑上的書法家的作品。“我也希望每個進到日星鑄字行的人,不僅看鉛字還要看文字,從而得到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
至于未來,他希望鑄字行能變成一座工藝館,能展示完整的活字印刷技術,擁有讓參觀者體驗的空間。張介冠還希望未來有機會到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畢昇的家鄉走走看看。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溫州將擴建平陽坑木活字印刷展示館
東源木活字印刷木板贈丹麥親王
尋根問祖修族譜激活非物質文化遺產木活字印刷術
上?嶝惱钭钟∷^ 小手印活字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