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印刷與包裝系
2011-06-09 17:41 來源: 責編:Victoria
- 摘要:
- 印刷與包裝系始終堅持“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創新型”的指導思想,著力培養具有“三創”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二十多年來,已為國家培養了碩士研究生500余名,本、?粕2000余名,其他各類學生1500多名。學生就業分布在全國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
【CPP114】訊:武漢大學簡介
江城多山,珞珈獨秀;山上有黌,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985工程 ”和“211工程 ”重點建設高校。
武漢大學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歷經傳承演變,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是近代中國第一批國立大學。1946年,學校已形成文、法、理、工、農、醫 6大學院并駕齊驅的辦學格局。新中國成立后,武漢大學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1958年,毛澤東主席親臨武大視察。 1993年,武漢大學百年校慶之際,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祝賀。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大學在國內高校中率先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整體實力明顯上升。1999年,世界權威期刊《 Science 》雜志將武漢大學列為 “ 中國最杰出的大學之一 ” 。2000年,武漢大學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并組建新的武漢大學,揭開了學校改革發展的嶄新一頁。
回眸過去,篳路藍縷,勵精圖治,玉汝于成。珞珈山上風云際會,周恩來、董必武、陳潭秋、羅榮桓曾在這里指點江山;辜鴻銘、竺可楨、李四光、聞一多、郁達夫、葉圣陶、李達等曾在這里激揚文字。一百多年來,武漢大學匯集了中華民族近現代史上眾多的精彩華章,形成了優良的革命傳統,積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蘊,培育了 “ 自強、弘毅、求是、拓新 ”的大學精神。
武漢大學環繞東湖水,坐擁珞珈山,校園環境優美,風景如畫,被譽為“ 中國最美麗的大學 ”。學校占地面積5167畝,建筑面積252萬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筑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 26棟早期建筑被列為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來,法學大樓、經管大樓、外語大樓、計算機大樓等拔地而起,成為學校邁入新世紀的標志性建筑。
武漢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綜合性強、特色明顯,涵蓋了哲、經、法、教育、文、史、理、工、農、醫、管理等11個學科門類。學校設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理學、工學、信息科學和醫學六大學部36個學院(系)。有112個本科專業。5個一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共覆蓋了29個二級學科,另有17個二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6個學科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28個一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 208個二級學科專業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296個學科專業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有32個博士后流動站。設有三所三級甲等附屬醫院。
武漢大學名師薈萃,英才云集。學,F有專任教師36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300余人,有4位中國科學院院士、8位中國工程院院士、2位歐亞科學院院士、9位人文社科資深教授、8位“973 項目 ”首席科學家(含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4位 “863 項目 ”計劃領域專家、4個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27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2位國家級教學名師。
武漢大學科研實力雄厚,成就卓著。學校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5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還擁有7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0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8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2000年以來,學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三大獎27項, SCI論文數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均位列全國高校前列,在第一、二、三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中獲獎數均居全國高校第三位,第四屆居第二位,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教育部社科課題均居全國高校前列,并有數十項成果獲得國家“ 五個一 ”工程獎、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學校連續十次榮獲深圳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優秀產品獎(成交獎)和優秀組織獎。
武漢大學積極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資源優勢,通過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方式,與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共同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平臺,聯合創辦了7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也促進了學校的發展。
學校參與了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電東輸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科學研究和工程建設,在南北極科學考察、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關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馬協型、紅蓮型雜交稻、高頻地波監測雷達、GPS全球衛星定位與導航、高性能混合動力電池等應用型科技成果不僅具有重大的科學理論價值,還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人文社會科學的專家學者充分發揮“ 智囊團 ”和“ 思想庫 ”的作用,積極探索關系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論意義與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保證和智力支持。大型漢語工具書《故訓匯纂》、譯著《康德三大批判新譯》、學術專著《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歷史與現實》等成為新時期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標志性成果。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漢大學率先提出 “ 創造、創新、創業 ” 教育的新理念,培養 “ 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創新型 ”復合人才,積極探索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現有普通本科生32640人,碩士研究生13170人,博士研究生7191人,其中包括港澳臺僑學生586人,有外國留學生1560人。建校以來,學校共培養了30多萬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僅兩院院士就有100余人,為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令人矚目的高水平辦學成就,為武漢大學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學校與40個國家和地區的346所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
傳承百年輝煌,盡展名校風采。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武漢大學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制定了建設成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大學的總目標,明確了建設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大學的發展定位,致力于推動學者、學科、學術、學風、學生的協調發展,不斷提高學校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各項工作在穩定中發展,在創新中前進,學校整體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嶄新局面。
百余年的風雨,百余年的磨礪,百余年的輝煌。武漢大學正充滿信心,豪邁地邁向美好未來!
江城多山,珞珈獨秀;山上有黌,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985工程 ”和“211工程 ”重點建設高校。
武漢大學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歷經傳承演變,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是近代中國第一批國立大學。1946年,學校已形成文、法、理、工、農、醫 6大學院并駕齊驅的辦學格局。新中國成立后,武漢大學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1958年,毛澤東主席親臨武大視察。 1993年,武漢大學百年校慶之際,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祝賀。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大學在國內高校中率先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整體實力明顯上升。1999年,世界權威期刊《 Science 》雜志將武漢大學列為 “ 中國最杰出的大學之一 ” 。2000年,武漢大學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并組建新的武漢大學,揭開了學校改革發展的嶄新一頁。
回眸過去,篳路藍縷,勵精圖治,玉汝于成。珞珈山上風云際會,周恩來、董必武、陳潭秋、羅榮桓曾在這里指點江山;辜鴻銘、竺可楨、李四光、聞一多、郁達夫、葉圣陶、李達等曾在這里激揚文字。一百多年來,武漢大學匯集了中華民族近現代史上眾多的精彩華章,形成了優良的革命傳統,積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蘊,培育了 “ 自強、弘毅、求是、拓新 ”的大學精神。
武漢大學環繞東湖水,坐擁珞珈山,校園環境優美,風景如畫,被譽為“ 中國最美麗的大學 ”。學校占地面積5167畝,建筑面積252萬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筑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 26棟早期建筑被列為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來,法學大樓、經管大樓、外語大樓、計算機大樓等拔地而起,成為學校邁入新世紀的標志性建筑。
武漢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綜合性強、特色明顯,涵蓋了哲、經、法、教育、文、史、理、工、農、醫、管理等11個學科門類。學校設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理學、工學、信息科學和醫學六大學部36個學院(系)。有112個本科專業。5個一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共覆蓋了29個二級學科,另有17個二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6個學科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28個一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 208個二級學科專業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296個學科專業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有32個博士后流動站。設有三所三級甲等附屬醫院。
武漢大學名師薈萃,英才云集。學,F有專任教師36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300余人,有4位中國科學院院士、8位中國工程院院士、2位歐亞科學院院士、9位人文社科資深教授、8位“973 項目 ”首席科學家(含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4位 “863 項目 ”計劃領域專家、4個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27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2位國家級教學名師。
武漢大學科研實力雄厚,成就卓著。學校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5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還擁有7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0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8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2000年以來,學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三大獎27項, SCI論文數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均位列全國高校前列,在第一、二、三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中獲獎數均居全國高校第三位,第四屆居第二位,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教育部社科課題均居全國高校前列,并有數十項成果獲得國家“ 五個一 ”工程獎、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學校連續十次榮獲深圳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優秀產品獎(成交獎)和優秀組織獎。
武漢大學積極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資源優勢,通過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方式,與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共同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平臺,聯合創辦了7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也促進了學校的發展。
學校參與了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電東輸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科學研究和工程建設,在南北極科學考察、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關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馬協型、紅蓮型雜交稻、高頻地波監測雷達、GPS全球衛星定位與導航、高性能混合動力電池等應用型科技成果不僅具有重大的科學理論價值,還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人文社會科學的專家學者充分發揮“ 智囊團 ”和“ 思想庫 ”的作用,積極探索關系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論意義與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保證和智力支持。大型漢語工具書《故訓匯纂》、譯著《康德三大批判新譯》、學術專著《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歷史與現實》等成為新時期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標志性成果。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漢大學率先提出 “ 創造、創新、創業 ” 教育的新理念,培養 “ 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創新型 ”復合人才,積極探索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現有普通本科生32640人,碩士研究生13170人,博士研究生7191人,其中包括港澳臺僑學生586人,有外國留學生1560人。建校以來,學校共培養了30多萬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僅兩院院士就有100余人,為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令人矚目的高水平辦學成就,為武漢大學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學校與40個國家和地區的346所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
傳承百年輝煌,盡展名校風采。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武漢大學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制定了建設成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大學的總目標,明確了建設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大學的發展定位,致力于推動學者、學科、學術、學風、學生的協調發展,不斷提高學校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各項工作在穩定中發展,在創新中前進,學校整體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嶄新局面。
百余年的風雨,百余年的磨礪,百余年的輝煌。武漢大學正充滿信心,豪邁地邁向美好未來!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