擠掉印刷版圖書后的出版市場到底是誰的
2010-11-29 09:07 來源:百道網 作者:埃文•施尼特曼著/林成林翻譯 責編:Victoria
- 摘要:
- 出版社必須在看待這個興旺發展、迅速增長的電子書市場時,擁有這樣的眼光:他們的印刷版圖書印量以及銷售量會受到消費者轉用電子書閱讀器的不利影響,以前是這樣,將來還會是這樣。盡管如此,這不能說是一種溶蝕,實際上這是一種市場擴張的商機,使用了電子書閱讀器的讀者,需要讀比以前更多的書。
【CPP114】訊:幾周前菲利普·瓊斯在《書商》雜志上撰文報道了恩德爾數據分析公司在英國組織的一場研討會。這篇文章的開頭說:“據尼爾森BookScan的數據,電子書銷售的增長,在浪漫小說和科幻銷售領域,溶蝕了印刷版圖書的銷售。”
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Read2.0 listserv(又稱布蘭特利名單,上面有像麥克·沙特金這樣的鐵桿成員)上的一場爭論。盡管爭吵的大部分內容都是無聊的,但總的來說,大家都一致認為,電子書的確是溶蝕了印刷版圖書。
盡管我能看出這個說法背后的邏輯——我對情況的看法與他們略有不同:電子書并沒有溶蝕印刷版圖書——但使用了電子書閱讀器的消費者,一般來說,就不再會購買印刷版圖書了。區別夠微妙的吧。但是從商業化的出版經營角度看,這個區別就是根本性的了,電子書和印刷版圖書之間的直接聯系,明顯不同于顧客購買了電子書閱讀器后會怎樣購買圖書。
上周,還是那撥人,討論了劍橋大學教授、Polity出版社的擁有者之一約翰·湯普森的關于大眾圖書出版業的新書《文化的商人》。對約翰來說有點不幸的是,討論并沒有集中在他的新書上,而是迅速轉向了對該書沒有電子書版的一片抱怨。對很多人來說,這個事實尤其令人惱火,因為約翰剛出版了一本研究電子書出版的書,叫《數字時代里的圖書》。
當天我正好碰上了約翰,我問他為什么新作沒電子書版。他解釋道,不出電子書版并不是一個戰略決策——他對出電子書版是完全贊成的——而完全是因為渠道問題,電子書發行渠道里諸多事宜還未談妥,但很快問題就會解決。我催促約翰,讓他趕緊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只要電子書版不上市,就每天有讀者流失掉。這是電子書發展達到傾覆點的鐵證——不出電子書版就意味著失去讀者。
這個例子并不能表明電子書溶蝕了印刷版圖書——它的意義遠遠不止這些。回到前面提到的布蘭特利名單,如果你一個一個地問名單上的人,這些人都視自己為電子書消費者,是否會購買印刷版《文化的商人》,那么他們會毫無例外地回答“可能不會”。
在理解電子書顧客的行為上,這是一個關鍵點。他們投資于一款電子書閱讀器和平臺,用于讀書,因此就會依賴電子書發行渠道,他們要通過電子書發行渠道獲得電子書內容。他們不會去書店了,也不會去同時銷售印刷版圖書和電子書版圖書的網上書店。電子書閱讀器上的電子書書店只賣電子書。這里并不涉及印刷版圖書。
我知道這一點是因為,自從Kindle問世、我成為電子書讀者依賴,印刷版圖書的購書量穩步下降,我是既不看,也不買,購書量基本降到了零。實際上,兩三個星期前我在布魯姆斯伯里出版社參加的第一次銷售會議上,我就用兩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第一個例子是阿歇特的戴維·楊送我印刷版小說《未名》。我把書帶回家,當晚開始讀——但第二天早上上班時我把書忘在床頭了。晚上我又讀了一點,然后再次把書忘在家里。然而這次我確實是想在上班路上看書了,于是我就抽出我那寄托了無比信任的Kindle閱讀器,迅速地購買了該書的電子書版。
第二個例子也是類似的情形。我在布魯姆斯伯里出版社首席執行官奈杰爾·牛頓的辦公室里,牛頓給了我一本我們入圍布克獎的、霍華德·雅各布森的《芬克勒問題》。我把書帶到了美國,但飛行途中,書放在了行李箱里。于是在登機前我購買了該書的電子書版,好在飛行中能看看該書,又不至于翻箱倒柜地把該書的精裝本找出來。
別人免費送了兩本印刷版圖書,而我最后卻通過Kindle購買了兩書的電子書版!
我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因為自從我成了專用電子書閱讀器的使用者,我就覺得把所有圖書閱讀都放在閱讀器上進行是比較方便的,這樣做比到處翻找印刷版圖書要方便多了。實際上,通過Kindle平臺,我可以在我的蘋果筆記本電腦、Kindle閱讀器、iPhone、iPad、藍莓手機等各種閱讀設備上看書。一有空,我就在這些閱讀設備上看書,旅行途中,在候診室的時候,想放松30分鐘不考慮工作的時候,以及想逃避一下現實的時候。因為這些設備都是同步到云中的,所以不管我用哪種閱讀設備,我總是能從上次看到地方開始繼續閱讀。
這樣一來,我閱讀和購買的圖書就比以前多多了(除了在大學念書的時候),因為我現在總是把所有的藏書帶在身邊,想什么時候讀就什么時候讀,想在哪兒讀就在哪兒讀,也總能找到我想要看的書。因為我是看電子書的讀者,所以我基本上只在電子書書店里買書。
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Read2.0 listserv(又稱布蘭特利名單,上面有像麥克·沙特金這樣的鐵桿成員)上的一場爭論。盡管爭吵的大部分內容都是無聊的,但總的來說,大家都一致認為,電子書的確是溶蝕了印刷版圖書。
盡管我能看出這個說法背后的邏輯——我對情況的看法與他們略有不同:電子書并沒有溶蝕印刷版圖書——但使用了電子書閱讀器的消費者,一般來說,就不再會購買印刷版圖書了。區別夠微妙的吧。但是從商業化的出版經營角度看,這個區別就是根本性的了,電子書和印刷版圖書之間的直接聯系,明顯不同于顧客購買了電子書閱讀器后會怎樣購買圖書。
上周,還是那撥人,討論了劍橋大學教授、Polity出版社的擁有者之一約翰·湯普森的關于大眾圖書出版業的新書《文化的商人》。對約翰來說有點不幸的是,討論并沒有集中在他的新書上,而是迅速轉向了對該書沒有電子書版的一片抱怨。對很多人來說,這個事實尤其令人惱火,因為約翰剛出版了一本研究電子書出版的書,叫《數字時代里的圖書》。
當天我正好碰上了約翰,我問他為什么新作沒電子書版。他解釋道,不出電子書版并不是一個戰略決策——他對出電子書版是完全贊成的——而完全是因為渠道問題,電子書發行渠道里諸多事宜還未談妥,但很快問題就會解決。我催促約翰,讓他趕緊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只要電子書版不上市,就每天有讀者流失掉。這是電子書發展達到傾覆點的鐵證——不出電子書版就意味著失去讀者。
這個例子并不能表明電子書溶蝕了印刷版圖書——它的意義遠遠不止這些。回到前面提到的布蘭特利名單,如果你一個一個地問名單上的人,這些人都視自己為電子書消費者,是否會購買印刷版《文化的商人》,那么他們會毫無例外地回答“可能不會”。
在理解電子書顧客的行為上,這是一個關鍵點。他們投資于一款電子書閱讀器和平臺,用于讀書,因此就會依賴電子書發行渠道,他們要通過電子書發行渠道獲得電子書內容。他們不會去書店了,也不會去同時銷售印刷版圖書和電子書版圖書的網上書店。電子書閱讀器上的電子書書店只賣電子書。這里并不涉及印刷版圖書。
我知道這一點是因為,自從Kindle問世、我成為電子書讀者依賴,印刷版圖書的購書量穩步下降,我是既不看,也不買,購書量基本降到了零。實際上,兩三個星期前我在布魯姆斯伯里出版社參加的第一次銷售會議上,我就用兩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第一個例子是阿歇特的戴維·楊送我印刷版小說《未名》。我把書帶回家,當晚開始讀——但第二天早上上班時我把書忘在床頭了。晚上我又讀了一點,然后再次把書忘在家里。然而這次我確實是想在上班路上看書了,于是我就抽出我那寄托了無比信任的Kindle閱讀器,迅速地購買了該書的電子書版。
第二個例子也是類似的情形。我在布魯姆斯伯里出版社首席執行官奈杰爾·牛頓的辦公室里,牛頓給了我一本我們入圍布克獎的、霍華德·雅各布森的《芬克勒問題》。我把書帶到了美國,但飛行途中,書放在了行李箱里。于是在登機前我購買了該書的電子書版,好在飛行中能看看該書,又不至于翻箱倒柜地把該書的精裝本找出來。
別人免費送了兩本印刷版圖書,而我最后卻通過Kindle購買了兩書的電子書版!
我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因為自從我成了專用電子書閱讀器的使用者,我就覺得把所有圖書閱讀都放在閱讀器上進行是比較方便的,這樣做比到處翻找印刷版圖書要方便多了。實際上,通過Kindle平臺,我可以在我的蘋果筆記本電腦、Kindle閱讀器、iPhone、iPad、藍莓手機等各種閱讀設備上看書。一有空,我就在這些閱讀設備上看書,旅行途中,在候診室的時候,想放松30分鐘不考慮工作的時候,以及想逃避一下現實的時候。因為這些設備都是同步到云中的,所以不管我用哪種閱讀設備,我總是能從上次看到地方開始繼續閱讀。
這樣一來,我閱讀和購買的圖書就比以前多多了(除了在大學念書的時候),因為我現在總是把所有的藏書帶在身邊,想什么時候讀就什么時候讀,想在哪兒讀就在哪兒讀,也總能找到我想要看的書。因為我是看電子書的讀者,所以我基本上只在電子書書店里買書。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