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產業春天寫意 印刷復制業居世界前三
2010-05-19 10:11 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Crystal
- 摘要:
- 中國的大國地位、中國的國家發展總體戰略,都要求文化產業必須站在全球高度,內外統籌,全面開啟文化產業國際化時代,實現文化產業的外向型發展,助推中華文化的全面復興,而不是僅僅考慮促進經濟增長的傳統訴求。未來提醒我們,即使中國文化產業對經濟的貢獻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還不能居于各產業前列,我們也不可須臾減緩其發展!這是文博會的任務,也是整個中國的任務。
【CPP114】訊:5月14日至17日,中國深圳,第六屆文博會在綠葉滴翠、鮮花綻放中絢麗登場——全國31個省份和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全部參展;八大展館的展示交易內容涵蓋九大文化產業內容,十多萬種展品;應邀參會的海外采購商已達10680人。
此刻,葉建強,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總經理,難抑內心的欣慰,他感覺到,“文博會已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的集體檢閱和全方位展示”。
聯合國貿發大會創意經濟與產業計劃負責人埃德娜·多斯桑托斯女士高度評價中國近年在文化產業方面的努力,認為“中國的文化產業在發展方向和政策制定方面都是一個很好的樣本。”
文博會之春的發展背景
21世紀的中國經濟社會大舞臺,燦爛繽紛。
一個叫做文化產業的“童子”,蹦蹦跳跳,漸趨舞臺中央,其活力如虎崽幼豹,分外搶眼。
地球上有多少個民族,有多少個國家,就會有多少種文化。正是精彩紛呈、各具特性的各國各民族文化,才造就了今天世界的絢麗多姿、豐富多彩。每一種文化都是平等的,都享有平等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但是,從歷史和發展的角度看,不同種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生產力和文化競爭力,文化產業水平自然也有高下之別。
“文化產業”這一概念是在被批判中得以提出的。1947年,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的著名學者阿多諾與霍克海默在其合著的《啟蒙辯證法》一書中,率先提出了文化產業這一概念,并對其進行了批判和否定。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西方部分經濟學者才逐步對經濟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做了較系統的探討,闡釋了文化產業的興起及其特點。1999年10月,世界銀行提出,文化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也將是世界經濟運作方式與條件的重要因素。此時,文化產業已波及到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
很多中國人是從深圳文博會開始直觀認識文化產業價值的。始創于2004年的深圳文博會,前5屆累計成交2700多億元人民幣,從首屆356.86億元躍升至第五屆文博會880.69億元,成交額快速增長,有力促進了中國文化產品的交易。
文博會舞臺上的絢麗絕非無本之木。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盡管產生了一些文化精品,但總體上我國文化產品匱乏,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無從談起。
1979年,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廣州市東方賓館誕生了我國第一家營業性音樂茶座,開始了文化作為消費品的嘗試。它被認為是我國文化市場的雛形和文化產業的萌芽。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黨的十四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目標,激發了人們的市場意識、商品意識,文化市場也進一步繁榮。
1998年,文化部設立文化產業司,中國文化產業開始由民間自發發展階段進入政府致力推動的新時期。
2000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首次使用“文化產業”一詞。
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
2009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這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文化產業的第一次專項規劃,我國政府已堅定地把發展文化產業確定為一項重要的國家戰略。
2010年4月,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文化部等九部委聯合制定的《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發布。
正是因為文化體制改革和一系列文化產業政策的推動,我國文化產業像一顆小樹,逐步吸收營養,逐步開花結果,逐步根深葉茂。
中國新聞出版單位生命力的變化就是文化小樹成長壯大的生動寫照。
僅僅六七年前,我國出版行業還比較落后,產業集中度低、規模小、實力弱、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十分突出。經過改革,我國17萬個印刷復制單位最早轉企改制,基本實現了市場化。全國30個省級國有新華書店系統已于2008年全面完成轉制工作。截至目前,148家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轉企改制正在開展,全國高校出版社體制改革和地方出版社轉企改制,進入收尾階段。我國圖書、報紙、電子出版物品種、總量已連續五年穩居世界第一,印刷復制業居世界前三位,出版物覆蓋了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
此刻,葉建強,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總經理,難抑內心的欣慰,他感覺到,“文博會已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的集體檢閱和全方位展示”。
聯合國貿發大會創意經濟與產業計劃負責人埃德娜·多斯桑托斯女士高度評價中國近年在文化產業方面的努力,認為“中國的文化產業在發展方向和政策制定方面都是一個很好的樣本。”
文博會之春的發展背景
21世紀的中國經濟社會大舞臺,燦爛繽紛。
一個叫做文化產業的“童子”,蹦蹦跳跳,漸趨舞臺中央,其活力如虎崽幼豹,分外搶眼。
地球上有多少個民族,有多少個國家,就會有多少種文化。正是精彩紛呈、各具特性的各國各民族文化,才造就了今天世界的絢麗多姿、豐富多彩。每一種文化都是平等的,都享有平等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但是,從歷史和發展的角度看,不同種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生產力和文化競爭力,文化產業水平自然也有高下之別。
“文化產業”這一概念是在被批判中得以提出的。1947年,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的著名學者阿多諾與霍克海默在其合著的《啟蒙辯證法》一書中,率先提出了文化產業這一概念,并對其進行了批判和否定。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西方部分經濟學者才逐步對經濟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做了較系統的探討,闡釋了文化產業的興起及其特點。1999年10月,世界銀行提出,文化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也將是世界經濟運作方式與條件的重要因素。此時,文化產業已波及到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
很多中國人是從深圳文博會開始直觀認識文化產業價值的。始創于2004年的深圳文博會,前5屆累計成交2700多億元人民幣,從首屆356.86億元躍升至第五屆文博會880.69億元,成交額快速增長,有力促進了中國文化產品的交易。
文博會舞臺上的絢麗絕非無本之木。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盡管產生了一些文化精品,但總體上我國文化產品匱乏,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無從談起。
1979年,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廣州市東方賓館誕生了我國第一家營業性音樂茶座,開始了文化作為消費品的嘗試。它被認為是我國文化市場的雛形和文化產業的萌芽。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黨的十四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目標,激發了人們的市場意識、商品意識,文化市場也進一步繁榮。
1998年,文化部設立文化產業司,中國文化產業開始由民間自發發展階段進入政府致力推動的新時期。
2000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首次使用“文化產業”一詞。
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
2009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這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文化產業的第一次專項規劃,我國政府已堅定地把發展文化產業確定為一項重要的國家戰略。
2010年4月,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文化部等九部委聯合制定的《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發布。
正是因為文化體制改革和一系列文化產業政策的推動,我國文化產業像一顆小樹,逐步吸收營養,逐步開花結果,逐步根深葉茂。
中國新聞出版單位生命力的變化就是文化小樹成長壯大的生動寫照。
僅僅六七年前,我國出版行業還比較落后,產業集中度低、規模小、實力弱、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十分突出。經過改革,我國17萬個印刷復制單位最早轉企改制,基本實現了市場化。全國30個省級國有新華書店系統已于2008年全面完成轉制工作。截至目前,148家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轉企改制正在開展,全國高校出版社體制改革和地方出版社轉企改制,進入收尾階段。我國圖書、報紙、電子出版物品種、總量已連續五年穩居世界第一,印刷復制業居世界前三位,出版物覆蓋了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