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改制:民營有望參股時政報刊
2010-05-10 09:17 來源:北京商報 責編:喻小嘜
- 摘要:
- 從2002年到現在,《京華時報》社社長吳海民在全國各個城市與地方紙媒洽談投資,從天津的《大眾生活報》、《渤海早報》,到上海的《上海青年報》,再到湖南、廣西等地的洽談,都沒有成功,就連想收購人民日報系統內部報刊也沒有太大進展。
【CPP114】訊:近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李東東表示,全國報刊分類改革實施方案正在起草,方案有望于年中對外公布。有業內人士分析,此方案的出臺將吹響全國1.2萬種報刊轉企改制的號角。而在此次報刊改制過程中,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新聞報刊司司長王國慶表示,報刊轉企改制基本上要對民營資本說“不”。
報刊整體上市將成現實
隨著全國各家出版社轉企改制成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把今年的工作重點放到了報刊轉制上來。為了能順利、平穩地使全國1.2萬種報刊轉企改制成功,日前,李東東表示,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正在起草修訂報刊出版單位分類改革實施方案。按照中央要求分期分批推進中央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2010年底完成轉企的報刊出版單位正在積極推進轉企改制工作。
對此,李東東強調,為落實好中央文化體制改革精神,新聞出版總署將針對企業法人、事業法人、非獨立法人編輯部等不同性質報刊出版單位及其主管單位,分門別類,綜合考慮,解決改革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大力推進報刊業改革發展的政策建議。
記者了解到,在先期推動的出版體制改革領域,不少出版集團在轉企改制后都瞄準了上市、兼并重組,而中央也鼓勵有實力的國有出版集團兼并重組小報小刊等其他出版單位。王國慶也表示,近幾年,改制推動了報刊單位以經營性資產組建公司上市,下一步可能還會有報刊整體上市。
民營資本有望變相參與改制
對于報刊的轉企改制,給予關注的恐怕不只是政府以及報刊本身,民營資本一直對這塊“肥肉”垂涎欲滴,從國有出版社轉企改制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國有+民營”的合作方式無疑為出版市場帶來了更多的活力與生機,而此次寄望在報刊轉企轉制后能大顯身手的民營資本和外資恐怕將會失望。
按照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去年在中國報業協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上透露的時間表,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將在2011年底前全部轉制為企業。
“轉制后,這些企業將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加強產權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但其主體,仍不對民營資本及外資開放。”王國慶表示,“轉制的具體實施步驟仍待中央批準;但可以肯定的是,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企后的主體,民營資本及外資仍不會被允許進入。”
在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制的同時,我國時政類報刊的改革也在進行之中。對于時政類報刊的改革模式,王國慶告訴本報記者,改革后的經營業務仍不允許外資進入,但將對民營資本開放,同時必須保持國有控股的地位。
與其他民營出版人的失望不同,民營出版人王濤卻認為,“此次轉企改制過程中雖說沒給民營資本機會,但以參股或合作等形式,民營資本或許還能參與到此次改制過程中”。
在王濤看來,報刊的主體無法對民營資本開放不代表國有報刊機構就無法借助民營資本發展。“浙江日報報業集團聯手阿里巴巴集團旗下淘寶網打造的《淘寶天下》無疑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王濤介紹到,去年9月,阿里巴巴總裁馬云聯手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共同投資5000萬元的《淘寶天下》在全國發行,合資公司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占股51%,淘寶網為49%,至今發行量高達30余萬份。而具有民營資本背景的現代傳播在香港和內地共擁有8份雜志,90%以上的收入來自雜志廣告銷售印刷市場。“中國報刊日發行量仍然在1億份以上,依舊是全世界最大的報業市場,市場潛力還很大。因此,在報刊轉企改制過程中民營資本還有一定的機會能實現和出版社一樣的‘國有+民營’的運作方式。”王濤表示。
報刊轉制將參考出版社改制過程
面對報刊轉企改制,中國出版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魏玉山認為,我國已有的報刊單位多數是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因此在改革過程中,將和出版單位一樣,面臨人員安置和與主管部門關系調整的兩大難題。“為推動改革進行,報刊可能效法出版單位,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與主管部門的隸屬關系。”他說,“但與行政權力部門脫鉤是改革的方向,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市場競爭的公平性。”
對此,李東東表示,報刊業分類改革要借鑒出版改革中的有益經驗和有效做法。“改革的過程中,中央和地方各有關部門積極參與改革,尤其在保障新聞出版工作者切身利益問題上給予大力支持。此次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轉企改制過程中,就社會保障問題,做到了‘老人老辦法’、‘新人新制度’和‘中人采取過渡’,從而確保職工的切身利益,使改革成為廣大干部職工的自覺行為,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包括新聞出版工作者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例如,新聞出版總署與相關部門《關于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轉制后參加北京市養老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切實保障了轉制后在職職工與離退休人員的合法權益,解除了干部職工的后顧之憂,對推動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轉企改制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老問題”困擾報刊并購
截至目前,已有近百家報刊完成了轉企改制工作,但與出版社改制后的“大肆擴張”不同,轉企改制后的報刊依舊“默默無聞”。究竟是什么阻擋了報刊轉企改制后的擴張路線?
“盡管許多報刊已經進行企業法人登記,但是真正意義上的報刊并購依然難以突破。”出版人楊贛表示,“競爭逼著各個報紙做大做強,現在報紙廣告的價格上不去,一旦有個盈利點大家就一哄而上,利潤已經攤得很薄了,現在盈利一方面靠規模取勝,另一方面為降低成本不得不對版面進行縮減。這樣一來,即便轉制成為企業,沒有良好的盈利模式,報刊在轉企改制后依舊很差錢。”
為何轉企改制后的報刊企業不像出版社一樣,展開并購來拓展媒體鏈條或開拓地方市場擴大盈利規模呢?
“并購地方媒體我們也談過,但是你要收購地方上的媒體,地方省委宣傳部也不干啊,要么出個高價,要么到地方設立子機構,但這樣成本和風險都很大。”《中國證券報》社長兼總編輯林晨曾表示。
《京華時報》過去的目標是打造一個滲透全國的都市報刊群,因此,京華時報社早有計劃在全國地方城市收購一批紙媒。
從2002年到現在,《京華時報》社社長吳海民在全國各個城市與地方紙媒洽談投資,從天津的《大眾生活報》、《渤海早報》,到上海的《上海青年報》,再到湖南、廣西等地的洽談,都沒有成功,就連想收購人民日報系統內部報刊也沒有太大進展。除此之外,他們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談了兩三年,想辦一個都市之聲頻道,也是以失敗而告終。
“我要去收購,如果我們企業化了,他沒有企業化,我們就無法對接,怎么收購?價格如何定?主管主辦方是否放手?”吳海民拋出一連串的問題,他說,“真正大的并購得以實現,需要整個媒體資源的社會化,從而改變部門辦報的格局,公司化是收購的前提”。
而在報刊轉企后面臨的并購難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前刊號資源無法流動。
英大傳媒投資集團是國家電網公司直屬單位中惟一從事傳媒產業的,而國家電網公司系統內還擁有多家地方報紙,如《河南電力報》、《華東電力報》等。英大傳媒曾試圖跟地方報紙洽談收購,“但地方新聞出版局以刊號資源不能外流為由拒絕了申請,如果派人到地方上去辦報,這樣成本很高,這無疑限制了我們的擴張”。英大傳媒投資集團副總經理丁海東說。
除此之外,英大傳媒還曾計劃進入電視行業,意欲打造一個跨媒體發展的專業傳媒集團,但目前報紙雜志和廣播電視分別由新聞出版總署和廣電總局分管,存在一定的協調問題和政策壁壘,這讓他們也只好作罷。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為擺脫困境 美國報刊業積極探索營收模式
紐約時報:大屏幕閱讀器將拯救傳統報刊業
中國報刊業面臨洗牌 2011年前非時政類全改制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