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低碳經濟與企業責任
2010-03-24 09:42 來源:河北經貿大學教授 于刃剛 責編:喻小嘜
- 摘要:
- 企業承擔生態責任,說起來是企業的事,但政府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這是因為,生態環境具有明顯的公益性,而且企業投入各種要素研發新產品特別是科技含量高的新產品,有可能獲得高額利潤,但也承擔了相應的風險。
【CPP114】訊:今年全國兩會上,“關于推動我國經濟社會低碳發展的提案”被列為全國政協一號提案,這無疑具有風向標的作用,預示著“低碳”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取向,然而,誰是發展低碳經濟這場大戲的主角呢?客觀地說,我國要實現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標,需要社會方方面面共同的努力,但成敗的關鍵在企業。
企業是從事生產、流通、服務等經濟活動,以生產或服務滿足社會需要,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依法設立的一種盈利性的經濟組織。企業既是GDP的主要創造者,也是生態危機的主要責任者。從工業化的歷史進程來看,企業是生態和環境的主要破壞者和污染源。當然,企業首先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是支撐人類社會生存的基本經濟單位。但為了全社會(當然也包括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企業還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這其中,企業的生態責任是其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生態責任主要是指企業除了謀求自身利潤最大化,還負有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的義務。具體講,企業有責任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將自身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降到力所能及的程度,努力建設成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生態企業。
企業要承擔起生態責任,當然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但這與企業的發展并不矛盾,如果處理得好,還能成為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不難想像,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企業的生態形象也將越來越影響到企業的發展。一個企業如果能主動把節能減排作為自己的生態責任,自覺建立清潔生產機制和精益生產方式,就必然會贏得廣大消費者的尊重和信任。
在全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大背景下,一個企業如果獲得了“低碳企業”的美譽,無疑會受到社會各界的青睞,等于獲得了社會公眾的信任票,這對企業獲得政府、銀行、甚至股民的支持都會有幫助,同時還會增強企業內部員工的凝聚力,因此也就等于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
當然,企業是個龐大的群體,企業各自的情況千差萬別。發展低碳經濟對不同企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也是不同的。對于技術密集型企業,特別是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企業,如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網絡和高端制造產業等領域的企業,發展低碳經濟對他們來說是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對于鋼鐵、化工、建材以及火力發電等領域的企業來說,挑戰大于機遇。對于以出口為主的企業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國際市場的空間很大,另一方面碳標簽的壓力也在增大(所謂碳標簽是指把商品在生產過程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產品標簽上用量化的指數標示出來)。
值得關注的是那些節能減排壓力大的企業,發展低碳經濟并不意味著會封殺它們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只要它們的產品還有市場需求,或者市場上還沒有技術含量更高的替代產品,那么就應該有信心走出困境。能否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能否通過自主創新實現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通過提高質量和技術層次來增強產品的競爭力,一般包括工藝流程升級、產品換代和功能升級三個方面,企業只要立足眼前,瞄準前沿,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夠不斷開發出技術含量更高、質量更好、碳排放更少的新產品,從而保持企業的競爭力。
企業承擔生態責任,說起來是企業的事,但政府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這是因為,生態環境具有明顯的公益性,而且企業投入各種要素研發新產品特別是科技含量高的新產品,有可能獲得高額利潤,但也承擔了相應的風險。因此,政府應當為企業優化產品結構“提供有效的條件、支撐和保障”。還要通過相應的政策引導企業開展“對標行動”,明確產品的升級目標,制訂技術演進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努力培育技術品牌。只要政府的支持到位,公眾的理解到位,相信那些有志于發展低碳經濟的企業一定能夠大有作為。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