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哥本哈根時代:造紙環保悖論有望破題
2010-03-03 08:34 來源:經濟觀察網 責編:泠泠落落
- 摘要:
- “如果大家改善人工林、天然林的經營,到2020年增加了20億畝的森林,這就固定了30億到40億噸的碳,這樣就減少了碳的投入量,真正的實現我們中國是一個對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是負責任的大國!敝袊旒垖<翌櫭襁_在接受采訪時說了如上觀點。
【CPP114】訊:節能減排對造紙行業無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一定程度上增加成本已成必然。但,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全球造紙行業10強企業中,絕大部分企業從職能部門到工廠都設立在北美、西歐等發達國家。這些國家和地區在環保標準和法規的重視程度都遠遠超過發展中國家。在中國,歷來被冠以“污染大戶”的造紙業是否有可能尋找到破題環保悖論的可能?
通過哥本哈根會議,全球主要國家在林業問題上首先達成了難得的共識----森林資源作為目前固碳運營成本最小的最佳減排手段被進行重點推廣。
雖然,這可能會收緊全球森林資源對造紙業木材的供應,但與此同時,這也將對那些提早在環保技術上具有優勢和布局上游林業的造紙公司獲得議價能力帶來幫助。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主要締約國的發展中國家,將從而提速完善林權以及碳減排交易機制以尋求節能減排的市場化之路。
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最終公布的協議來看,林業已然成為其中唯一獲得突破性的一項協議。與會國家達成一致,將通過減少森林砍伐和退化、發達國家300億美元經濟援助及碳排放交易等機制,加快世界森林資源保護,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濫砍濫伐現象加以制約。
造紙工業的快速發展,原料供應和水污染環境一直是制約造紙發展的兩大挑戰。紙業歷來是木材消耗量最大的產業,哥本哈根會議的林業決議是否會加劇原材料短缺問題?
中國紙業專家徐大平認為,在哥本哈根會議之后,中國更應該堅持可持續發展的人工林。“中國已經承諾到2020年,我們中國再造林是4000萬公頃。我個人理解當中,這必須有一半是人工的。”中國造紙專家顧民達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由于科技的投入,加上現在中國目前采取的林權制度責任改革,中國一系列的強林惠林政策已經取得初步成效。國家林業局發布《2009年全國林業經濟運行狀況報告》顯示,2009年全國共安排造林計劃8220萬畝,實際完成造林面積8827.35萬畝,全國參加義務植樹共計5.9億人次,植樹24.8億株。
顧民達稱,“如果大家改善人工林、天然林的經營,到2020年增加了20億畝的森林,這就固定了30億到40億噸的碳,這樣就減少了碳的投入量,真正的實現我們中國是一個對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是負責任的大國。”
中國林科院熱林所所長、桉樹專家徐大平認同上述觀點,其說:“就目前來說,我們人工林的采伐木材相當于整個木材采伐量的40%,將來會增加到50%。我想在未來的10年,通過我們國家對林業的一些扶持政策的落實,最后我們國家會轉到60%的木材需求都從人工林方面得到,最后會發展到80%乃至90%的量都是從人工林得到。”
除此以外,中國也已從戰略角度為保證造紙原料的長期供應開始執行包括木材纖維、非木纖維、廢紙等在內的多種原料發展策略。
徐大平稱,中國正在向著這些方向努力---比如,充分利用國內的土地資源,增加種植面積、栽培優良樹種、提高林地單產;綜合利用木材,提高利用率;擴大利用間伐材、小徑材、加工剩余物、木片等;對國內廢紙分類管理、增加廢紙回收量。“甚至根據國內資源緊缺情況也可進口木片、木漿、廢紙和紙張;同時也可以考慮與國外企業合作、合資或收購國外林場和木漿企業;還要加強科研、創新,盡快解決非木制漿廢水的污染問題。最終目的是解決優質原料缺口大、對外依存度過高等問題。”徐大平建議。
在中國造紙業發展的進程中,企業也越來越具備通過技術裝備先進的投資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方式的發展意識,從微觀個體的實踐,逐步對中國紙業整體發展與競爭格局起到提升作用。例如,金光集團在江蘇、浙江建立的現代化大型高檔紙及紙板項目,在海南、廣西建設的大型漂白木漿廠,不僅規模大,而且技術裝備先進,“三廢”處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制漿造紙企業。此外,金光集團在海南、云南、廣西、廣東等地建設造紙原料林基地,提出林漿紙一體化項目建設以"不破壞資源、不污染環境、不重復建設"作為戰略和經營理念。
改變污染傳統不僅來自于微觀企業,徐大平認為,隨著中國政府對環保標準,執法監督的日益完善,無法達到國家新的環保標準的小型紙廠將加速淘汰。“中國成為紙漿造紙的強國,大家對紙漿造紙的看法會轉好。”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環保風暴襲來 造紙業喜憂參半
全國造紙行業節能調研啟動
綠色化學品:讓造紙踏上清潔之路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