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中國撐桿跳:有所為有所不為
2009-10-10 08:36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編:嚴影
- 摘要:
- 如今的卓越亞馬遜,已經完成后臺系統與總部的對接,高管們也言必稱“客戶體驗”;更為重要的是它背靠的是一家年收191億美元,凈收6億美元,高達61倍的市盈率(谷歌是34倍)的明星公司。
【我要印】訊:如今的卓越,收購前的老員工,已不到10位。
工作語言是英語,中高層們每周和美國總部開電話會議,一年去幾次西雅圖。負責物流的副總裁是新加坡人,IT部門等絕大部分是老外。
在面試新員工時,會有一位“bar raiser(抬杠者)”出現,他不是HR,也不是用人部門的主管,他只是來判斷你身上的“氣味”和亞馬遜的價值文化是否相一致,以及你是否有高于亞馬遜員工平均水平的某一方面特長。
這早已不是雷軍或陳年手下,那個賣精品書和音像制品,馬連道上的草根卓越。它如今叫卓越亞馬遜,位于北京的CBD。
回到五年前的8月:亞馬遜(Amazon.com)宣布7500萬美元收購卓越有限公司。那時,卓越網(joyo.com)是國內的網上圖書音像零售商。
而今,joyo.com已變成了amazon.cn。
一場動及筋骨的商業再造運動,則在這五年間發生著。
重新定位
從5萬到130萬。
在過去的5年內,招聘買手,擴充產品線,卓越的商品種類逐漸從6條產品線擴充到了22條,從5萬種擴充到了約130萬種。
這是王漢華完成的功課之一,王是卓越亞馬遜總裁。
2005年6月,收購發生近一年后,卓越前任總裁林水星與執行副總裁陳年雙雙離職。對于離職原因,陳年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因為失落,想做一份符合你理解的中國市場規劃太艱難了,因為美國人基本上根本不聽你的,我的2005年新規劃出不來。
陳年的失落,正是因為這群美國人想用“亞馬遜模式”再造卓越。
很多人認為,卓越當年的成功走的是“精品路線”,與靠規模取勝的亞馬遜氣質并不相同;而且中國市場也有別于美國。
當當網總裁李國慶并不看好兩者的結合,他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曾表示,“亞馬遜和卓越在商業模式上的差異太大,要想順利實現業務轉型和管理磨合,沒有一到兩年的時間根本做不到。”
實際上,兩者的磨合大大超過了兩年的時間。
“在收購之后,有兩點,是亞馬遜決定要改變的,第一便是整個公司的定位。”王漢華回憶道。換句話說,他們希望原來“小而精”,只做精品圖書和音像制品的卓越,移植亞馬遜“大而全”的售貨模式。
這在陳年看來,是不適合中國市場的做法,因為消費者購買習慣、物流環境、物價水平等,中國和美國、日本等完全不一樣。日本的亞馬遜就是完全移植美國的模式。
不過在王漢華手中,這成了必須執行的任務。在亞馬遜人看來,原本的做法“與互聯網的精神不太符合,電子商務的成立有一個基本的假設,就是沒有貨架的限制。”另一方面,此前卓越的模式,基本上也沒有培育互聯網天然的“長尾”盈利能力。
如今為大多數互聯網人士所熟悉的《長尾理論》的核心是顛覆帕累托2/8定律:其作者Chris Anderson認為,只要存儲和流通的渠道足夠大,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產品共同占據的市場份額,就可以和那些熱賣品所占據的市場份額匹敵甚至更大。
卓越之前踐行的是少品種,大批量的模式,無法發掘長尾價值。這意味著舊卓越模式僅僅只是前端“變臉”——把商品從實體店搬到虛擬網店上來。而作為收購者,2004年的亞馬遜有26%的營業額來自書籍音像之外的產品和服務。
事后看來,百貨化發展,成為越來越多電子商務“殊途同歸”的選擇,無論京東、紅孩子,還是當當。從服裝這個細分市場切入再創業的陳年,如今也帶著Vancl涉足了鞋、家居等越來越多的產品線。
“電子商務企業,在我看來實際上真的就是一個服務行業,你的利潤也不在于低買高賣,關鍵在服務。消費者要什么,你就提供什么。”繼王漢華后進來的郭朝暉,已經能完全接受“大而全”的做法。他以前在摩托羅拉就職,現在是卓越副總裁,負責消費電子等硬線產品類,幾乎從零品類做起。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亞馬遜在全球100多國推Kindle 中國位列其中
惠普絕密研究:擬抄亞馬遜后路攪局電紙書
美國法院駁回亞馬遜按需印刷圖書的訴訟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