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賈君鵬”的前世今生
2009-08-05 09:33 來源:中國青年報 李麗 責編:喻小嘜
- 摘要:
- “一句話有多項含義是很正常的!倍】〗苷J為,傳播者的傳播意圖在受眾那里產生多項理解,甚至根據自己的處境、經歷等,進行選擇性理解,都是正常的。但是,當事實基礎真假難辨時,網絡環境中高度集中的熱點和言論,應該引起網民、網站和政府管理部門足夠的重視和關注
游戲截圖:賈君鵬事件的始點。
很快,出現了“賈君鵬”的真人回帖,再后面,“賈君鵬的女友”、“賈君鵬爸爸”、“賈君鵬爺爺”之類也出現了,儼然一個全家總動員的勸飯帖。
就是樣一句莫名其妙的話,竟以星火燎原之勢迅速“燒”紅網絡,短短數天,天涯社區、貓撲等多家網站轉載,數十萬回帖,近千萬點擊。
沒人知道賈君鵬是誰。網友發動了人肉搜索,在網絡上符合身份的有兩個人,一個目前在北京海淀賣書,而另一個則在江蘇鎮江某建工集團,但都不能確定。
盡管這句話的由來無從得知,但絲毫無損網友們對這12個字的熱愛。許多人把自己的網名改成賈君鵬的親朋好友等,甚至還有《賈君鵬之歌》、賈君鵬漫畫、賈君鵬詩歌、賈君鵬口號標語等諸多惡搞作品相繼走紅。
而媒體的介入和關注,讓這樣的“集體起哄”,不再單單是一場無厘頭的網絡狂歡。
就在各方專家對如火如荼的賈君鵬現象進行解讀時,北京一家傳媒公司的CEO黃亮華在博客中自曝為“賈君鵬之父”。
幕后推手的真真假假,再次引發輿論對賈君鵬現象的關注。
策劃還是意外
在這樣的一場網絡“奇跡”之中,很多人出來“認領”賈君鵬。
有個叫“荊雀”的網友通過修改博客的發稿日期,冒充這句話的作者:“哈,我要到百度發個帖,……一定好玩。”過了兩天,他又說:“我只是發了一個帖子而已,雖然我自己認為有點意思,但沒想到這么火爆。”
這個伎倆很快就被網民揭穿,但并不妨礙他賺得幾萬的博客點擊率。
相對而言,黃亮華的出現,顯然更具真實性。
7月20日,黃亮華發表博文《為人不識賈君鵬,便稱英雄也枉然》。他坦言,賈君鵬只不過是一個虛擬人物,但這場策劃“總計動用網絡營銷從業人員800余人,注冊ID(賬號)兩萬余個,回復10萬余帖。”
他們進行了兩個月的反復思量和流程設計,動用了4個執行席媒介,輪班監測執行情況,兩小時作一次電話匯報。據黃亮華說,在引發轟動效應后,策劃團隊撤出,他們的回帖只占真正網絡回帖的3%。
黃亮華成為媒體追逐的對象,但質疑他是“借勢摘桃”的網民也大有人在。
一位參與過賈君鵬“蓋樓”(持續跟帖)的網友說:“不可能的,我從最開始就參與了那件事情,根本就是個純意外的狂歡娛樂。后來我加了群,發帖的樓主,還有早期的那十幾個ID都在我們群里,大家都是純娛樂。”
“我現在說不了什么。”自稱是“賈君鵬”事件策劃者的黃亮華拒絕了本報記者的采訪,因為“客戶有意見”,負面影響始料未及,“公司網站已經被黑掉了。”
有報道稱,7月30日后,一些網絡論壇出現了《揭秘賈君鵬現象:站在背后的影子》、《賈君鵬現象幕后推手:神秘的網絡炒作公司》兩篇文章,文章都稱賈君鵬背后有公司炒作,內容幾乎一模一樣,只是“曝出”的炒作公司名字不同。
有網友說策劃者是在公然嘲笑網友的智商,愚弄網友之后還要再撈一把。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文藝學教研室主任杜寒風卻覺得,不必這么“較真兒”,網絡不過是一種傳播途徑,這句話成了流行語,被關注了,傳播者也就成功了。
不斷升級的“回家吃飯”
“這一事件說明輿論流的形成并不以事實為依據,這種現象非常值得關注和研究。”中國傳媒大學教授丁俊杰認為,在網絡時代,網絡與現實之間,并無明晰的界限,“網民高度關注會形成那強大的民意”,必然要影響現實生活。
事實上,“回家吃飯”的熱潮已經在現實生活中被發揚光大。
7月19日,微博客Twitter網友郭寶鋒因傳播某熱點案件的帖子,被警方以涉嫌誹謗罪拘留。隨后,眾多Twitter網友列隊發布“郭寶鋒,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
7月22日,網友“安替”首先給被拘押的郭寶鋒寄明信片,網友得知此事后,紛紛加入寄明信片活動。明信片除了寫明寄往福建省福州市某看守所,都無一例外地寫著“郭寶鋒,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參與郵寄明信片的網友,在郵寄前還把明信片拍攝下來上傳至網上,供其他網友瀏覽。
有網友說,這是“大家用最溫情的語句表達的強烈抗爭”。
同一天,知名媒體人董路發表博文,批評易中天在節目錄制現場譏諷主持人一事。文章最后說:“從哪兒來回哪兒去。易教授從大學校園而來,出來混了一圈兒,既然混得還不錯,既然心態已難以自持,不如見好就收、打道回府。沒聽見嗎?你們校長喊你回學校吃飯呢!”
“‘回家吃飯’已經有了新的含義,可以借此表達不滿,抑或是說下課、歇菜等。”杜寒風表示,這句話給了網友發揮的余地,它能跨越網絡來到現實中,不能不說是策劃者的成功,達到了傳播的效果。
“一句話有多項含義是很正常的。”丁俊杰認為,傳播者的傳播意圖在受眾那里產生多項理解,甚至根據自己的處境、經歷等,進行選擇性理解,都是正常的。但是,當事實基礎真假難辨時,網絡環境中高度集中的熱點和言論,應該引起網民、網站和政府管理部門足夠的重視和關注,“網絡這種傳播途徑力量強大,要是用不好,會對社會造成傷害。”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