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寶齋木版水印傳人張延洲:傳承傳統工藝
2009-02-04 00: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石渺薇
北京琉璃廠,有個300多年歷史的老店“榮寶齋”,店內展示著一幅絹制的木版水印巨作——北宋畫家張擇瑞的《清明上河圖》,這幅與原作相同的長卷民俗風情畫,令人嘆為觀止,售價高達30萬元。
“嗬,那《清明上河圖》有5米多長呢,光人物就有1643個,當年我和倆師傅一塊兒雕刻,5年才刻完。”年過半百的崇德福對往事記憶猶新,“我們仨刻了1千多塊版材,光我就刻了500多塊,一塊版最長得刻10天。”
木版水印技藝是榮寶齋的“絕活兒”,始自清光緒年間,沿用中國獨有的雕版印刷技藝,逼真復制各類中國字畫,所用紙、墨、色等原料均與原作相同,其成品“幾可亂真”。
上個世紀50年代,榮寶齋的經理把著名畫家齊白石請到店中,在他面前掛出兩幅《墨蝦》,告訴他其中只有一幅是他的真跡。老人端詳了許久,最終搖著頭說:“這個……我真看不出來。”
2006年,榮寶齋的木版水印技藝,被遴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崇福德是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的第六代傳人。
崇德福的師傅張延洲,是木版水印技藝的刻版高手,他用了8年時間,雕刻出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46個神態各異的人物,無不精確至極,公認為木版水印的巔峰之作,被故宮博物院定為“次真品”。
張延洲雖然有高超的雕刻手藝,可生性寡言。那時教徒弟手藝靠口傳心授,但張師傅就像茶壺里煮餃子——有嘴倒(道)不出來,只讓徒弟“多看”,卻不具體說明該如何使刀,用多大勁兒,刻什么角度。全憑崇福德自己去悟。
刻版師傅既要懂雕刻,還要有繪畫的基礎、美學和詩的修養。好在崇福德打小就幫在宮燈廠畫畫的父親,勾點兒簡單的畫,也能畫上兩筆。業余時間又喜歡逛故宮、美術館,研究不同畫家的風格、用筆的路子,所以能領悟書畫的精髓。為了掌握走刀力度,他甚至臨摹原作,體會畫家下筆的勁頭兒。
“哎喲,刻那倆人,可真難壞我了。”他念念不忘刻第一個作品——敦煌壁畫“雙飛天”時的難度。師傅要求“絲綢衣服的褶皺、飄帶的下垂感和頭發絲的光澤,都要精確地刻出來。”他廢寢忘食3天才刻了一塊版,“最難的是飛天的眼神,刻刀偏離一毫米,整個作品就‘砸’了。”
因勤學苦練,出師時崇福德的手藝已達到三四級工的水平,能操刀如筆,靈活掌握走刀力度,將線條的轉折、頓挫雕刻出來。
“只要拿起刀,就盯死了,一點兒不能走神。”崇福德說,“尤其是刻人物的臉,五官得一氣呵成刻完。一歇刀好像氣力就灌不進去了。”
從17歲初中畢業被分配到榮寶齋學刻版,崇福德至今已刻了漫長的36年。雖因長年低頭干活,落下了眼花、耳鳴,頸椎骨質增生的毛病,但他敢口出狂言:“拿什么書畫來,沒有我刻不了的東西。”即使是最難刻的寫意畫,畫家用枯筆干蹭的,如劉繼卣畫的鐘馗,胡須跟一團亂麻似的,他也能刻得一絲不茍。
崇福德的確挺“牛”。從上世紀80年代后,榮寶齋復制的木版水印書畫,無論是徐悲鴻的馬、鷹,齊白石的蝦、蟹,吳冠中的雙燕,還是《孫子兵法百家書》……“每幅書畫中難刻的部分,都由我來完成。”
戴著老花鏡的崇福德,左手拿放大鏡,右手持月牙形刻刀,聚精會神地在梨木板上,精雕細刻著名畫家黃永玉的《阿詩瑪》組畫。這本《黃永玉版畫》,將參加世界書展。“人家提出得讓木版水印技藝的傳承人刻,這活兒就交給我了。”崇福德樂呵呵地說。
“坐這兒刻了37年木頭,我真有種修行的感覺,好像入到里面去了。”崇福德笑著調侃道,“有了煩心事,只要拿起刻刀一干活就全忘了,說明我已修成正果了。”
眼下,崇福德最擔心后繼無人,怕這門老手藝失傳。他原來有倆徒弟,學了10年,能刻了,走啦。“人家有路子,掙錢多,阻止不了。”他感嘆道,“唉,現在選學手藝人很難,有人學多少年不見得能學出來。”現在他有5個徒弟,他推薦大徒弟當頭兒,鼓勵他們好好干。
當年一起進榮寶齋20多個學徒,如今搞木版水印雕刻的,就剩他一人了。提及此事,他一臉凝重,“我不能走,我走了,這門手藝沒有傳承下去,我會有犯罪感的。”
“嗬,那《清明上河圖》有5米多長呢,光人物就有1643個,當年我和倆師傅一塊兒雕刻,5年才刻完。”年過半百的崇德福對往事記憶猶新,“我們仨刻了1千多塊版材,光我就刻了500多塊,一塊版最長得刻10天。”
木版水印技藝是榮寶齋的“絕活兒”,始自清光緒年間,沿用中國獨有的雕版印刷技藝,逼真復制各類中國字畫,所用紙、墨、色等原料均與原作相同,其成品“幾可亂真”。
上個世紀50年代,榮寶齋的經理把著名畫家齊白石請到店中,在他面前掛出兩幅《墨蝦》,告訴他其中只有一幅是他的真跡。老人端詳了許久,最終搖著頭說:“這個……我真看不出來。”
2006年,榮寶齋的木版水印技藝,被遴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崇福德是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的第六代傳人。
崇德福的師傅張延洲,是木版水印技藝的刻版高手,他用了8年時間,雕刻出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46個神態各異的人物,無不精確至極,公認為木版水印的巔峰之作,被故宮博物院定為“次真品”。
張延洲雖然有高超的雕刻手藝,可生性寡言。那時教徒弟手藝靠口傳心授,但張師傅就像茶壺里煮餃子——有嘴倒(道)不出來,只讓徒弟“多看”,卻不具體說明該如何使刀,用多大勁兒,刻什么角度。全憑崇福德自己去悟。
刻版師傅既要懂雕刻,還要有繪畫的基礎、美學和詩的修養。好在崇福德打小就幫在宮燈廠畫畫的父親,勾點兒簡單的畫,也能畫上兩筆。業余時間又喜歡逛故宮、美術館,研究不同畫家的風格、用筆的路子,所以能領悟書畫的精髓。為了掌握走刀力度,他甚至臨摹原作,體會畫家下筆的勁頭兒。
“哎喲,刻那倆人,可真難壞我了。”他念念不忘刻第一個作品——敦煌壁畫“雙飛天”時的難度。師傅要求“絲綢衣服的褶皺、飄帶的下垂感和頭發絲的光澤,都要精確地刻出來。”他廢寢忘食3天才刻了一塊版,“最難的是飛天的眼神,刻刀偏離一毫米,整個作品就‘砸’了。”
因勤學苦練,出師時崇福德的手藝已達到三四級工的水平,能操刀如筆,靈活掌握走刀力度,將線條的轉折、頓挫雕刻出來。
“只要拿起刀,就盯死了,一點兒不能走神。”崇福德說,“尤其是刻人物的臉,五官得一氣呵成刻完。一歇刀好像氣力就灌不進去了。”
從17歲初中畢業被分配到榮寶齋學刻版,崇福德至今已刻了漫長的36年。雖因長年低頭干活,落下了眼花、耳鳴,頸椎骨質增生的毛病,但他敢口出狂言:“拿什么書畫來,沒有我刻不了的東西。”即使是最難刻的寫意畫,畫家用枯筆干蹭的,如劉繼卣畫的鐘馗,胡須跟一團亂麻似的,他也能刻得一絲不茍。
崇福德的確挺“牛”。從上世紀80年代后,榮寶齋復制的木版水印書畫,無論是徐悲鴻的馬、鷹,齊白石的蝦、蟹,吳冠中的雙燕,還是《孫子兵法百家書》……“每幅書畫中難刻的部分,都由我來完成。”
戴著老花鏡的崇福德,左手拿放大鏡,右手持月牙形刻刀,聚精會神地在梨木板上,精雕細刻著名畫家黃永玉的《阿詩瑪》組畫。這本《黃永玉版畫》,將參加世界書展。“人家提出得讓木版水印技藝的傳承人刻,這活兒就交給我了。”崇福德樂呵呵地說。
“坐這兒刻了37年木頭,我真有種修行的感覺,好像入到里面去了。”崇福德笑著調侃道,“有了煩心事,只要拿起刻刀一干活就全忘了,說明我已修成正果了。”
眼下,崇福德最擔心后繼無人,怕這門老手藝失傳。他原來有倆徒弟,學了10年,能刻了,走啦。“人家有路子,掙錢多,阻止不了。”他感嘆道,“唉,現在選學手藝人很難,有人學多少年不見得能學出來。”現在他有5個徒弟,他推薦大徒弟當頭兒,鼓勵他們好好干。
當年一起進榮寶齋20多個學徒,如今搞木版水印雕刻的,就剩他一人了。提及此事,他一臉凝重,“我不能走,我走了,這門手藝沒有傳承下去,我會有犯罪感的。”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